基隆瘋砲台
古砲台與古隧道環線
進階路線 (基隆市)

里程 47km, 總爬升 840 m
旅行日期 2011/04/28
旅行時間 8:30
留言與討論

  





基隆砲台環線是我的口袋路線,台北多雨的三月讓車友們高掛戰鞋,只能在窗前聽著雨聲、望著螢幕規劃路線,乾爽!規劃深澳線時,如同往常一樣,利用Google地球查閱附近的POI(興趣點),就這樣無意中被一張砲台照片所吸引,引發我後續一連串的探索,最後集合基隆七座古砲台、及一座古隧道,構成一條極富基隆地方特色的單車路線,三月大家都在瘋馬祖,所以那時就想好,發文時的主題就是「基隆瘋砲台」。

四月清明後,持續整個冬天的連綿雨勢嘎然而止,北台灣由冬季瞬間轉為夏季,把握住機會,連續跑了好幾條遠程重口味的路線,就是要把老天爺挪走的三月補回來。過足了癮後,帶著補償的心裡,領著女王騎騎輕旅行路線,短期不能再跑遠路了,大台北的口袋路線一一浮現腦中,去基隆瘋砲台吧,心中的小惡魔馬上點了這個選項。

星期一決定後在臉書上留言:『約騎了,人家三月瘋媽祖,我們四月去基隆瘋砲台,總共7座加一座古隧道。 如果天氣許可,就這星期四4/28,全程大約41公里,總爬升約400公尺,99% on-road 雙鐵使用,去程3056車次,萬華 08:21, 8:37 松山,9:15抵達基隆。請使用車袋 』。留言後得到許多指點,志嘉及許多基隆朋友提供許多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因為是臨時約騎,又是週間,原來並未預期有太多迴響,大概就是老班底了。未料,Jefferson神通廣大,找來兩位可以自行安排工作時間的前輩,就這樣,四位「老先覺」浩浩蕩蕩地晃到基隆去躦神轎,喔!不!是躦砲台啦!

基隆居台灣之頭,是北台灣重要門戶,四百年前,除了原住民外,最早利用基隆的外族應該是日本海盜,他們以基隆為根據地之一,橫行華南一帶。正規的軍事佔領始於1626年,西班牙的遠征軍艦由巴士海峽繞經東北角(同時命名了三貂角 Santiago)北上,發現基隆這座優良港口後加以佔領,建立了基隆第一座城,並加強了防禦的工事。後來西班牙人將東南亞的經營重心移到菲律賓,統治台灣北部的兵力減弱,當時統治台灣南部的荷蘭人見有可趁之機,於1642年揮軍北上,趕走了西班牙人。1661年鄭成功趨逐了台灣南部的荷蘭人,1666年基隆重回漢人經營。清廷消滅鄭氏後,雖於1684年正式將台灣納入中國版圖,但經營態度消極。

又經歷的幾次事件:1841年鴉片戰爭,英國曾試圖佔領基隆港;1854年,美國東洋艦隊在基隆港停泊,指揮官有意以此為其遠東貿易的中繼站;1871年牡丹社事件,日本出兵台灣。清廷這才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陸續派沈葆楨、劉銘傳積極治台。這時期的防禦工事是現今多座砲台的基礎,而劉銘傳於1887年開始興建台北基隆間的鐵路,在獅球嶺所開鑿的隧道是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也是台灣目前僅存的清領時期鐵路隧道。1895年日軍侵台,在基隆遇到清軍強烈的抵抗,獅球嶺等多座砲台都是決戰之地。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砲台可能都歷經這四百年來的多次戰役,最後保留的大多是日治時期修建的結果。

這次要拜訪的砲台與隧道遺跡特色如下:
獅球嶺砲台 - 扼守內陸與市區
二沙灣砲台 - 中國式築城
槓子寮砲台 - 具有運兵通道與通話孔
社寮(東)砲台 - 利用地形修建,隱密性佳
頂石閣砲台 - 磚石卷拱的清代建築
白米甕砲台 - 四砲座一字排開
大武崙砲台  - 步砲兵聯防
劉銘傳隧道(獅球嶺隧道) - 第一條鐵路隧道

把七座砲台及一座古隧道標示在地圖上,很容易的就分成東西兩邊,獅球嶺砲台剛好位在中正高架道路為界的中線上,東邊有四座砲台。西邊有兩座砲台及一座隧道,為了配合午餐時間,並考慮拍照時的日照方向,我決定採逆時針的環線方式,由中線開始,依序拜訪東側的砲台,以基隆的美食當午餐後,再拜訪西側的砲台及隧道。

砲台都位於天險處,海天一色、視野遼闊;每座砲台都是一本活的歷史書,蘊含豐富的人文史蹟,是基隆發展的縮寫;環線沿路上下起伏,但海拔不高、距離也不長,增加了運動的效果,也增加了騎乘的樂趣;這真是一條深具基隆在地特色的優質單車路線!心動了嗎?採上踏板吧!




原來規劃的起點是基隆火車站,因為Jefferson的旅行車剛好可以塞下四人四車,所以我們就將起點直接設在第一個目的地獅球嶺,獅球嶺的平安宮有一個小停車場,平日使用的人不多,剛好可以解決停車問題。在停車場剛組好車,志嘉就送來好幾冊的參考資料,還帶來在地的好口味 - 不油膩的蔥油餅,哇!基隆、志嘉、童軍好伙伴,讓人就感心A!

從平安宮停車場踩著翹孤輪的超陡坡上來,觀景平台上的遼闊景觀是地心引力的回報。

獅球嶺砲台位於基隆港區南邊的制高點上,地形險峻,不僅扼手基隆,也擔負防止敵軍進入台北盆地的重任。1884年中法戰爭時,雙方在此進行攻防,法軍佔領後也加以整建,改為防禦八堵方面的據點。


砲台上方

「喉鎖島門」碑

砲盤區

砲盤區旁放砲彈處

砲盤區旁的混泥石牆,推測這是鐵鍊的固定的地方,鐵鍊用來拉住射擊後因為反作用力後退的砲座。

往二沙灣砲台途中經過役政公園,公園中擺放的退役武器,剛好與路線主題相呼應


二沙灣砲台又名「海門天險」,中國城門築法是這座砲台最大的特色,目前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二沙灣砲臺為劉銘傳於1886年聘請德國人監工所建,現存建築有城門、城牆、營舍牆基、大階梯、砲座、儲彈藥庫、及古墓。

城牆

砲座

砲座上有鑄造時間及鑄造匠師,如果卡彈,匠師不知會不會被抓去砍頭?

儲彈藥庫


營舍牆基


古墓,戰死他鄉的「河南勇」

槓子寮砲台位於基隆東北方,佔地遼闊,是我們此行拜訪的七座砲台中最大的,可區分成砲盤區、觀測區、庫房區、與兵舍區。遺址保存極為完整,有營舍、指揮所、哨所、碉堡、彈藥庫、砲陣地等。觀測台與砲盤區間有段距離,利用陶管來傳聲是其特色。

兵舍區

庫房區


砲盤區

觀測區內林木蓊鬱,可遠眺基隆嶼、八斗子、番子澳、金瓜石等,東北角海岸盡在眼底。



過和平橋後進入八尺門漁港,在漁港中可暫停一下,眺望對岸的阿根納造船廠遺址,這裡在日據時代是礦砂碼頭,也是金瓜石線鐵道的終點,金瓜石山區所開採的金礦與銅礦由這裡裝船運往日本。

社寮東砲台位於社寮島東方谷地,由於先前未被重視,許多設施已均遭破壞,目前僅存部分營舍殘蹟、蓄水池、指揮所、砲盤區、觀測所、彈藥庫等,因為利用山谷地形所興建,隱藏性極高,從外海很難發現這個砲台。這座砲台是1904年日軍為因應日俄戰爭所新建的,而社寮西砲台是劉銘傳所建,原址更是西班牙人建城堡所在地,可惜社寮西砲台未開放。

要上社寮東砲台,先爬好漢坡

好漢坡旁的彈藥庫,以前的兵也真可憐,還要把砲彈扛上這陡坡。

樹木盤根錯節的營舍殘蹟


指揮所

砲盤區

觀測所

觀測所可遠眺海濱公園、碧砂漁港、與金瓜石山區

頂石閣砲台堪稱基隆最神秘的砲台,相關文獻極少。採用磚石卷拱的手法是清領時期特有的建築特色,營舍迥異於基隆其他日治時期的砲台。頂石閣砲台遺跡位於正濱國中與海軍醫院之間,可以詢問正濱國中大門警衛,從大門後方右側有小路直下頂石閣砲台。

卷拱部分 為三層磚拱


中餐是在大家推薦的金龍肉羹飽餐一頓,美味不在話下,辛苦地挺著肚子騎上白米甕(上砲台前有本次行程最陡的陡坡),在砲台上躺了許久!

白米甕砲台又稱「荷蘭城」,相傳西班牙人、荷蘭人曾在此築城。砲台創建於清法戰爭時,現今建築為日治時代所改建。有砲盤區、彈藥庫、觀測所、機槍陣地等。四座砲台成一字排開,面向海面迎敵。


砲台上視野遼闊,登高遠眺,海天一色,波濤萬頃。

前往大武崙可要有心理準備,這段路程是長坡,要從海平面爬升到海拔230公尺。

大武崙砲台位情人湖上方、大武崙山頂處,地勢險要,剛好位於淡水、金山由陸路進入基隆的制高點,又可俯控下方大武崙漁港附近海域,是扼守進出基隆與淡水間水路及陸路的要塞,兼具陸防、海防雙重任務。

在鴉片戰爭及中法戰爭時,清廷就已派兵駐防大武崙,現今的砲台為日治時代所改建。 大武崙砲台遺跡包括營區大門步道、營房、東稜堡、北稜堡、南稜堡、避彈壕、蓄水池等。

洞窟式營舍,避彈效果佳

營房遺跡


斑駁的石沏圍牆與拱型窗戶,實在美極了!


廁所外牆

從大武崙走麥金路經自強隧道進入市區,出自強隧道後馬上左轉接上崇德路,崇德路底就是劉銘傳隧道了。

劉銘傳隧道又稱獅球嶺隧道,是1887年劉銘傳興建台北基隆間的鐵路時所開鑿,全長235公尺,北段為堅硬的岩石,南段為潮濕的軟土,土質結構複雜,分七段以不同材質堆砌或開鑿,前後花了30個月才完成。是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也是台灣目前僅存的清領時期鐵路隧道。

今天的功課完成了,四位「老先覺」當然要留下歷史性的一刻。

劉銘傳隧道口與獅球嶺平安宮近在咫尺,卻無路可通。不想繞回市區,上下一大圈,事先研究過地圖,應該有一條登山階梯可以串連平安宮旁的獅球路小巷。在劉銘傳隧道前左側果然發現階梯與路標,我們就扛車走過這段長約一百公尺、爬升約30公尺的階梯,順利接上小巷滑回平安宮停車場。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
(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坡度分析圖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Facebook 留言板
[回首頁]         [ 留言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