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硐不只有貓!」吳念真在猴硐煤礦博物園區舉辦的開幕記者會說,九份有芋圓,金瓜石有博物館,猴硐有的就是「歷史、風景和寧靜」。猴硐近來因貓而聲名大噪,但猴硐不只是貓城,清光緒年間,基隆河掏金熱潮時期,掏金人上溯到猴硐,在大粗坑溪、小粗坑溪發現金沙源頭。猴硐也曾是台灣煤炭最大的產地,1976年左右是最黃金的歲月,當時約佔全台產量的百分之十,員工超過一千五百人,宿舍、餐廳、醫院等一應俱全,是真正黑金的故鄉。猴硐第一次躍上大螢幕是在侯孝賢導演的「念念風塵」(1986),一股烏天黑地、六十年代濃烈到化不開的媒鄉味是片中的基調,後來王童導的「無言的山丘」(1992)、吳念真的電影「多桑」(1994)等也都有濃濃的猴硐味。 去年曾經騎一趟基隆-侯硐-牡丹-九份-金瓜石的環形路線,當時的侯硐已經從沒落的山城中重生,宛如才度過青春期的少女,剛退去稚氣、清純中又帶點羞澀。這次專程到侯硐旅行,清純猶在,但隨著煤礦博物園區的設立,侯硐已開始脂粉巧妝了。車站附近的聚落都算是煤礦博物園區的範圍,聚落中涵蓋了礦坑、五分車軌道、運煤橋、選煤廠、礦工浴室、礦工宿舍、餐廳、辦公廳等,完整呈現礦區的常民文化,每處遺跡處都立有解說牌,值得慢慢地咀嚼品味。 這是一條女王路線,當然也是親子路線,除了猴硐周遭的黑金遺跡,推薦沿著猴硐路往南騎到三貂嶺,這條路車輛稀少、景觀秀麗,沿途還有基隆河的壺穴地形、獅子嘴奇岩等地質景觀。相對於猴硐的人潮,未施胭脂的三貂嶺,是一座更能享受寧靜的山城,三貂嶺火車站是鐵道迷的聖地之一,這個車站幾乎沒有腹地,沒有一個正式的出入口,旅人進出走的是鐵道邊的便道,平常上下站的旅客極少,如果以營收的角度看,可能早就廢站了,但這裡是宜蘭線與平溪支線的分歧點,是平溪線列車進出的管制站,所以我們今天還可以見這個遺世獨立的三貂嶺站。 再偷偷告訴你一個私房景點:三也磅空,請用台語讀出來,就是三個隧道的意思。三也磅空位於猴硐北邊,是日據時期興建的宜蘭線鐵路單軌隧道,後來宜蘭線雙向通車後就荒廢了。這三座隧道被遺忘了二十多年,最近才在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奔走下重見天日。走進三也磅空就走入濃濃的思古幽情中,古樸的手工石砌壁面長出了綠苔,拱頂烏黑的紅磚間慢慢地滲出水滴,在典雅的滄桑中仍可感受百年前建造者的用心。 健腳者可能會覺得運動不夠,沒問題,筆者已經為您準備了兩條加碼路線:三貂嶺瀑布步道越野(off-road)、及東勢格-玉桂嶺-西勢坑 (on-road),好好享用了! 猴硐原名猴洞,因附近懸崖有一個山洞棲息大量猿猴,舊時人們便稱此地為「猴仔洞」。後來這裡發展為煤礦基地,居民不喜歡洞裡有水,所以將「洞」改為「硐」。1962年,政府考量「猴」字不雅,改名為侯硐。後來幾經地方人士建議,迄今除火車站名外,皆恢復舊名猴硐。 走出侯硐火車站,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煤礦博物園區的主要展示館願景館,是由選煤廠的倉庫改建而成。 願景館旁的旅遊資訊中心是目光的焦點,這棟紅磚建築建於1935年,當地人都稱它炭廠事務所,原來是瑞三公司煤礦產銷最後作業的辦公室。
這就是選煤廠,竣工於1920年,當時是台灣最先進的選煤廠。右方橫跨基隆河的圓弧拱橋是為了連接選煤廠與礦坑而建的運煤橋。 運煤橋優美的弧線可說是猴硐代表性地標。 運煤橋上「新」與「舊」的結合 煤礦博物園區當然要有礦坑了,距離運煤橋最近的坑口是猴硐坑,1935年開鑿。 瑞三本坑曾是全台產量最大的礦坑,現場的人員告訴我,最遠的採礦處距離坑4公里以上,許多坑道都在海平面以下,目前正在局部整修,不久就能開放大眾體驗了。 本坑吊橋橋墩遺址,當時興建吊橋是以基隆河上的巨石當橋墩,廢棄後僅留下巨石上的墩柱供人憑弔。 運煤橋附近還有一座運煤礦車隧道,主要提供給大粗坑地區所產的煤礦運往猴硐選煤運售之用。 隧道口上方石匾留有「猴硐」「辛酉之春 碧水書」
猴硐路邊的五分車軌道 看完了工業生產,再來看看常民的生活。這是內寮仔,1968年興建的礦工宿舍,兩樓半的磚造屋,裡面格成三層,每個窗戶就是一個家庭,食、衣、住、行、育、樂都在這小空間內。 窩在狹窄的宿舍中,總想出來逛逛,沒問題,柴寮路上的內店仔,猴硐的舊街,當時的商業中心。 這是所長宿舍,當時礦區最高的經營人居住的地方,相對於礦工宿舍,這裡簡直是天堂了。 石砌的醫護所,當時有一位醫務生在此為礦工、家屬、民眾做初級醫療。 猴硐最近因貓而紅,貓街位於火車站後方的老聚落,火車站有天橋通到貓街。但貓兒的活動範圍不限於貓街,願景館附近就有許多貓跡。 要拜訪三也磅空可以順著柴寮路往北騎,過了介壽橋後會遇到一個隧道,猴硐隧道,與三也磅空一樣,這是宜蘭線雙向通車後廢棄的隧道。
這一路騎來,我們是騎在舊宜蘭線鐵路的路基上。 新的雙線鐵路就在旁邊 道路終點,前方左側是新的福住隧道,新隧道旁就是廢棄的舊隧道群 - 三也磅空。 第一個隧道 走進三也磅空就走入濃濃的思古幽情中,古樸的手工石砌壁面長出了綠苔,拱頂烏黑的紅磚間慢慢地滲出水滴,在典雅的滄桑中仍可感受百年前建造者的用心。 第一個隧道與第二個隧道都不長,隧道間的距離也不長。 從第二個隧道望向第三個隧道,第三個隧道較長且彎曲,中間很陰暗,地面濕滑,最好是用寬胎並開車燈進入。 從第三個隧道出來還可以看到就宜蘭線的路基,在這裡就要回頭了。 回到猴硐,建議走猴硐路往三貂嶺,沿途有基隆河最典型的壺穴地形 豆腐岩 獅子嘴奇岩 對照一下,這是從猴硐遠望獅子嘴奇岩 獅子嘴岩的岩脈一路延伸到基隆河的另一端,猴硐路沿著岩壁而行 巨石旁回望猴硐 宜蘭線鐵路就在基隆河對岸的獅子嘴岩下,鐵路旁還有一座狀如石筍的獨立岩塊。 到了三貂嶺,先沿著鐵道旁的便道拜訪一下這個傳奇的火車站。照片中左轉的火車就要進入宜蘭線的三貂嶺隧道,注意照片右方的鐵路分歧,右邊直行就是平溪支線。 三貂嶺隧道是宜蘭線雙軌化時開通的,單軌時代用的是日據時代開通的三爪子隧道。注意看,對岸石壁上就是三爪子隧道口,河面上還留有連接隧道鐵道橋的橋墩基座。 註:行前蒐集資料時,查到這個隧道的名稱為「三瓜子隧道」,但抵達三貂嶺時,找不到這隧道,詢問當地居民,鄉民告訴我正確名稱為「三爪子隧道」,遊記完成後因事到香港,在香港就收到Apollo的email,他查到台鐵的官方資料記載確為「三瓜子隧道」,但他也查到,在瑞芳有三爪子坑路, 再往前追溯,日治時期基隆輕鐵株式會社所屬的「三爪子線」就通到三爪子。 回台後再搜尋更多資料,大多數的舊籍都是用「三爪子」這個稱呼,而「三瓜子」出現在比較近代的資料中。在瑞芳鄉誌中提到
由此可知「三爪子」應該是原始名稱。三瓜子這名稱可能是後來筆誤沿用而來,在瑞芳鄉誌也提到
所以,我還是決定使用「三爪子」這原始名稱。 將鏡頭拉近,可以看到隧道口已被封起來了。隧道上方的石匾以蒼勁的草書烙下「至誠動天地」,當時的工程技術不若現在,三貂嶺自古就是險關,要貫穿這座山鐵定是個大工程,三爪子隧道的開通無疑是日本開拓東部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台灣總督親題這五個大字,足見當時的興奮心情與敬畏天地的思想。 接近三貂嶺車站了 車站旁廢棄的屋舍默默見證三貂嶺的繁華 大多數列車都不停的三貂嶺站,對面的第二月台是全台最窄的月台
車站旁的鐵路維修機務站 沿著平溪支線旁的便道騎向三貂嶺聚落 鐵路旁的便道是車站對外的唯一通道 平溪線有一股滄桑的美! 三貂嶺隨著煤礦業的發展起伏,由繁華歸於平淡。 為蒸汽火車加水的水塔 水塔旁的大漏斗,不知用途為何?知道的朋友還請指教。 在舊鐵路上跑的新型柴油火車,新舊總是在三貂嶺交會。 斑駁的歲月痕跡 山城唯一的雜貨店 騎車過這橋上便道要很小心,如果遇到火車,一定要下車,將龍頭往橋邊靠。 我在橋上就遇到火車,如果沒有下車往邊靠,很可能龍頭就會被車廂邊突出的上下客階梯撞到。 最後,還有一個奇景一定不能錯過,橋墩屋,全台只三貂嶺有喔! 肚子餓了嗎?「巷仔內」的都知道猴硐車站對面有兩家老麵店:大麵發、阿蝦古早麵店。 不住「向仔內」也沒關係,注意看當地的老阿伯往哪裡跑就對了。 沒錯,與「巷仔內」同樣的選擇,這騎樓與路邊的桌子就是兩家老麵店用餐的地方,好好地享用這古早味吧!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Facebook 留言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