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晒金山
萬里金山自行車道-水尾港-神秘海岸
金包里老街-磺港-清水濕地-中角珍珠灣
跳石海岸-芑豐居-田園支線-金山平原

休閒路線 (新北市)

里程 43km, 總爬升 436 m
旅行日期 2017/03/12
旅行時間 8:00
留言與討論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在田埂邊靜靜地綻放,
清澈的田水映著藍調的天光,
春風微微吹送, 青山在田中跳起了華爾滋,
一群鷺鷥振翅高飛,把人從靜謐的畫中驚醒,
滑過淨空的天堂路,
進入無人的海岸,
千年不變的浪濤與燭臺,
礁岩絕壁捧著貝殼沙灘,
悠悠的天地間,只有單車伴著我們,
這是我們的金山經驗,交融著縱谷田野與海岸風情的獨特驚艷。




正文前,先來看一段旅行精華短片,先對金山有一個總體的瞭解。

金山,在你腦中浮現的是什麼畫面?
鴨肉?茭白筍?蕃薯?
這是一個耳熟卻又模糊的地區,雖然金山是北海岸路線的重要補給點,但會停下來漫遊的旅者卻不多。
這裡也完全找不到任何的自行車出租服務,幾乎是一處單車旅行的沙漠。

就因為被固有的印象所僵固,金山宛如自家庭園中的一塊樸石,除了為人熟知的商業包裝外,還有許多被人遺忘的角落。與花東縱谷有幾分相似的田園風情,與東海岸有幾分相似的岩壁與白沙景觀,還有好幾處縮小版的金山天堂路,三百多年的開拓史,原住民、西班牙人、漳州人、日本人等,都在此留下了生活的印記,還有那跟著季節流轉的花卉與農作。金山不多話,可以很安靜,也可以很熱鬧,適合獨自流浪,也適合呼朋引伴,金山,我私藏的口袋名單。

把時間留給金山,4+2到野柳,核二場前的停車場是最佳起點,停車方便,也是野柳金山間自行車道的起點。

路樹交織成的綠隧道,就在人來人往的大道旁,卻沒人光臨,或許,大家都望著遠方的鑽石,沒人在意身旁的珍珠,我們可以算是伯樂吧。

進入自行車道,一段穿越海邊森林的高架棧道,這種視野與氛圍,是單車旅人獨享的幸福。

進入頂寮社區,登上臨岸的高地,眺望燭台雙嶼,讓蔚藍的海水與浪濤洗滌心靈的塵垢。

雨後的晨霧,春季限定。

再度轉入海邊的防風林中,車道順著地勢蜿蜒起伏,沿途鳥轉蟬鳴,綠意盎然,我們緩緩的騎行,細細的呼吸這段美好的晨光。

員潭溪畔的溼地,這段採高架木棧道,可以看出維護自行車道的用心,可惜的是溼地狀況不佳。

加投下寮海灘,員潭溪出海口沈積而成的一段海灘,對面就是金山岬了。從這個角度看,燭臺雙嶼幾乎就要與金山岬相連了。

其實,它原本就是金山岬的一部分,相連那一部份因為長時間的海浪侵蝕,在下方形成海蝕洞(類似石門的海拱),後來頂部崩塌,較堅硬的尾端形成柱形的顯礁。

沙灘邊的漁具。

展現強勁生命力的馬鞍藤

悄悄的跨越員潭溪,遠方有壯麗的磺嘴山,山谷中冒煙的是焿子坪硫磺礦區,靜靜的山水、緩緩的春風,無聲中說著金山的故事。

1626年,西班牙人開始統治北台灣,西班牙的文獻已經記錄了金山與硫磺礦的關係,西班牙的神父也提到,在西班牙人來之前,金山地區的人們就已經販售大量的硫磺給海上的貿易商。

員潭溪與金包里溪在水尾交會後出海,交會前的這段左岸河畔有著美麗的一灣潭水。假日時,對面的金山與水尾熙來人往,但這一側卻保有鬧市邊的寂靜。

在水一方....
熟悉的地方,遺落的角度。

以行政區來劃分,這一側屬於萬里。這裡的靜謐導因於交通的不便,跨越金包里溪的新橋正在蓋,人潮很快會淹沒這裡的好風光。

萬里加投社區,老屋特有的味道。

越過金包里溪,進入金山,金山原名金包里,據信金包里之名源自於原來在此地生活的金包里社之音譯。1684年,台灣納入大清版圖,但台灣北部均未設防。1696年福建榕城火藥庫失火,郁永河銜命來台採集硫磺,他在所撰述的裨海紀遊中提到:金包裡是淡水小社,亦產硫,人性巧智。這是金包里知名首度出現在中文文獻上。日治時期,日本人源於金包里之名,取名金山。

除了硫磺,溫泉也是金山的另一個特色物產,但是直到日治時期,溫泉才躍上檯面,泡湯文化讓溫泉得以發展成為金山的特色,而硫磺卻急遽的走入歷史。除了商業的溫泉旅館與湯屋,金山有許多免費的社區浴室,水尾港所在的豐漁社區就有一座,許多識途老馬都會在溫泉浴室前的停車場露營,早晚都來泡湯。

豐漁社區還有幾棟老屋,斑駁的水泥牆,褪色的木門與木窗,單車旅人在鹹味的空氣中呼吸著漁村的意象。

動與靜,變與不變。
再美麗、再精緻的包裝,
都無法抵擋自然運行的力量。
夢幻泡影,如露如電!

水尾的秘境 - 光武坑道,有些新金山人也不知道的地方喔。

光武坑道連結水尾漁港及獅頭山公園,長達三百多公尺,是日軍於二戰期間所開鑿,但目前基於安全因素,已經禁止進入。

坑道前的射擊孔。

光武坑道旁,緊鄰山壁的奇特建築,旁邊還有一處較小的坑道。

週末的金山老街人山人海,為了避開人潮,我們離開水尾後就先來到老街,老街口的慈護宮俗稱金包里媽祖廟,鄉人尊稱為大廟。相傳嘉慶年間,有一尊媽祖神相漂流到野柳擱淺(現有媽祖洞),當地先民奉祀後很靈驗,參拜日眾,野柳先民欲建廟供奉,但媽祖指示建廟於金山,1809年,新廟建成,由野柳恭迎媽祖神尊鎮座。野柳人與金山人協商,決定每年請媽祖回野柳擱淺的海蝕洞中做客一天,讓野柳人祭拜,形成了金山媽祖到野柳做客的習俗。

剛好遇到外地的進香團,陣頭在慈護宮表演。

進香隊伍也繞境老街。

金山老街也稱金包里老街,在清領時期是北海岸最熱鬧的街市,靠近慈護宮旁還有幾棟漢洋混合的老街屋,洋樓式的建築立面,中式的店舖門面,拱形的亭仔腳,在五光十色的商業老街中,這是唯一可以緬懷老時光的地方。

騎到老街中間,一處微微突起的區域,這裡其實是橫跨金包里溪的金聲橋,只有靠著地上的地磚顏色及微微的起伏可以辨識。當地人以溪流為界,將老街分為兩邊,西北邊到金山國小稱為「頂街」,東南邊到慈護宮稱為「下街」。昔日頂街與下街是兩派人馬,意見不合時會在金聲橋談判,甚至大打出手。

金聲橋邊有保安宮,是一座位於二樓的土地公廟。土地廟原來是做小廟,有小販在廟旁擺攤,生意興隆,乃捐錢蓋樓,落成後保安宮遷至二樓,一樓出租,租金用來維護保安宮的運作。

鑽入保安宮旁的小巷,這段街巷稱為福德街,其實是金包里溪加蓋而成,是為了容納更多的攤販所做的建設。福德街尾端可以見到金包里溪的河道,一旁就是溫泉公園。

溫泉公園旁有免費的金包里公共浴室

日治時期,日本人就已經設置了金山公共浴場,我們在老照片中看到的日式浴場已不在,只能從新建築的彷日式屋頂、及一旁的日本住宅中拼湊昔日的氛圍。

結束了市區的行程,往獅頭山公園方向挺進。

我們的目標是公園前的承天宮,看似一間普通的廟宇,卻是北台灣少見的鄭成功廟。1950年代,福建大水,有神像頭顱(推測身體是軟身)漂流至金山中角,有撿拾者帶回,要劈為柴火時虎口震傷,神像頭顱絲毫無損,後被村民攜回,有漁民在出海前去膜拜,滿載而歸,備禮答謝,村民聞風而拜,都很靈驗,於是架設草寮以表敬意,但卻不知是何方神聖。

村民就教村中漢學長者,經長者端詳,見神像類似鄭成功,就定為國姓爺,1956年建廟,以鄭成功在台設承天府,命名承天宮。因為神像頭顱是在農曆五月六日撿到的,所以每年農曆五月六日,承天宮都會舉行獨特的的海上繞境活動。

繼續沿著山路蜿蜒而上,穿越山腰的漁村民房,我們來到一處五星級的景觀點。

看,我們坐擁整個磺港與金山灣!

磺港,一個充滿歷史印記的港口,17世紀初,西班牙人從這裡輸出硫磺,所以取名磺港。清末、日治初期,金山人挑著漁獲去販賣,越嶺的魚路古道起點就是磺港。

單車旅行,深入的探索,讓我們可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下階梯,Maggie自己牽下去的!

磺港漫遊,發現個人的漁村印象。


Maggie也找到了,是.....

哇,好壯麗的岩岸.....

很驚訝的發現,磺港內也有溫泉公共浴室,而且這間沒有時間限制,這是我們這次行程中的第三間溫泉公共浴室。

星期天,這麼好的天氣,這麼美的地方,怎麼沒有看到遊客。Maggie納悶著...

私心是竊喜的,幸好沒有遊客,我們可以漫遊原汁原味的磺港。

過磺港大橋後,找到此行的第四座公共浴室,也是此行中最大的一座,磺港社區公共浴室。

除了男女各自獨立的兩棟浴室,靠近磺溪邊還有一座泡腳池。磺溪上的那座橋通往海水浴場,應該承載過幾代人的歡樂時光。

循著自行車道,穿過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騎進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小徑,從一處彎曲的小門穿出圍牆。

圍牆外就是今天的第五座溫泉浴室,磺港社寮公共浴室。

磺清大橋前的漫波路

磺清大橋上視野極佳,磺溪上還有人在水上飄呢。

進入清水濕地,展望金山平原與群山,天地遼闊,彷彿是縮小版的花東縱谷。

金山是由磺溪沖積出來的三角洲平原,在漢人進入屯墾前,平原上樹木濃密、大石纍纍,荒野的景象迥異於今日的農園風光。

水道橋,開墾的具體工事。漢人入墾始於乾隆初期,到了乾隆中葉金包里街已開始形成,嘉慶年間金包里街已經相當繁盛。開拓金包里的漢人以漳州人為主,嘉慶年間,金包里的拓墾已經到了飽和的狀態,有一些拓墾金包里的漳州人,也加入了開墾蘭陽平原的行列,所以在宜蘭留下了金包里股的開墾地名。

離開清水濕地,轉到海邊。

這裡也有一段木棧道,穿越海濱的綠帶。

這裡小地名中角,金山承天宮的鄭成功神像頭顱就是在此處拾獲的。

遙望金山岬,燭臺雙嶼、基隆嶼都一起入鏡,很有趣的角度。

中角的砂珠灣是北海岸的衝浪聖地。

如此美麗的海灘,一定要停下來發發呆。如果是夏天,應該可以跳下去清涼一下,再繼續行程。

Maggie發呆後,先給他一點心理建設,接下來要騎省道,雖然車會比較多,但這是唯一的路,有這段可騎,應該要感謝很多人的,以前是沒有路的。在那個男人留長辮子的時代,金山無論到淡水或基隆,都只有行人的步道,沿著海岸行走,路寬只有兩三尺,沿途有礫石、大石塊、窄橋、渡口,行走很困難。 先民走到中角以後就完全沒路了,只能沿著海邊,在大石頭上跳躍前進。

一直到了日治時期,分別開設了金山通往淡水、士林、與基隆的三條管道,金山淡水、金山士林是兩條通行自動車的道路,金山基隆間則舖設了輕軌鐵道。

我還秀了一張日治時期淡金公路的照片,大約就在這附近,臨海的道路雖然沒有當時的蘇花驚險,但路不寬,會車都要很小心,臨海的這一側與今日類似,大石纍纍。

Maggie很高興的指著候車亭的招牌,果然是跳石海岸。

騎這段海岸線,除了體驗與對照一兩百年來跳石海岸的變遷,也為了看一棟很特別的建築,看,哈比人在北海岸的城堡,電影魔界的場景在台灣重現。不過,這是私人住宅,只可遠觀喔。

跳石回來,轉入金山平原的田野,這片平原上滿布著蜿蜒的農路,幾乎沒有遊客,只有當地人偶而經過,靜謐、空靈,處處都是五星級的自行車道。

清澈的田水映著藍調的天光,春風微微吹送,青山在田中跳起了華爾滋,一群鷺鷥振翅高飛,把人從靜謐的畫中驚醒,難道這是陶淵明筆下的就是桃花源?

漳州的李佈也有發掘桃花源的好眼光,1802年渡海來到金山,白手起家,經過幾年勤勞努力,1810年建造了「芑豐居」,再返鄉將妻小攜來定居,父子同心協力,興家創業,墾殖經營,漸漸成為金包里、基隆等地的大地主,富甲一方。

「芑豐居」有新舊兩厝,我們先拜訪新厝,這是後來因為子孫眾多而興建,既使是新厝,也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了。


每個牌匾都富含深意,都蘊含祖先對後人的期待。

這是舊厝,沒錯,看起來比新厝還新,應該是翻修的關係。芑豐居坐北朝南,是一進二護龍的三合院建築,屋前的半月池以及後方的林木,經歷了兩百年仍然完整的保留下來,充分的表現出古厝的風水安排。

正廳屋脊翹起指向天空的捲曲燕尾,明白顯示李家主人在封建時代是官宦人家。屋脊上的其他裝飾也很考究,雙魚搶珠及藻類圖騰都是遵循水生動植物防火的傳統建築原則。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半月池畔。

芑豐居附近,我們找到的第一條金山天堂路。

在三界壇路附近,第二條金山天堂路。

天堂路盡頭的老屋。

三界壇路上,三福宮前,有三個大石輪,猜猜看那是什麼用途?

很少人知道金山曾經興建軍用機場吧!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事緊繃,1943年,日本政府籌設金包里海濱軍用暫時機場,基地涵蓋清泉、三界、六股、重光等村落,綿延達兩公里,涵蓋面積約百餘甲。當時除徵調百姓做「公工」外,也動員學子參與興建,但經過兩架零式戰機試降失敗後停工棄置,原徵用土地最終也歸還原主。

今日已經完全看不出機場遺跡,2003年有農夫以怪手整地,發現三個直徑約一公尺、重約三噸的大石輪,再度勾起金山人的回憶,透過大石輪,這段歷史才又被整理出來。

繼續往西南騎,一路空氣清新,兩側都是青翠的田園,潺潺的溪流聲相伴,真是享受。

一路緩坡上升,還有難得的梯田景觀。

梯田後方不就是金山人口中的「美人山」嗎?大屯火山群中的竹子山亞群,每年東北季風的時節,總是雲霧圍繞,偶爾才露臉的,真是有幸啊!得見美人欲語還休的古典韻味。

六股、重光這一帶是花卉栽培區。

過了三和國小後,山坡邊有幾處珍珠景點。

好友善的老黃,看我停下來拍照,馬上就過來示好,發出渴愛的眼神,暗示我一定要摸摸他的頭,注意看,它有豹紋喔。

雖然出門就是土地,這家人還是屋旁高架了菜圃。

這條小農路的尾端,竟然出現一處小型的綠隧道。

到達金山三角洲平原的頂端了,所有農路都匯聚在一起,沿著磺溪往上。

道路盡頭是清水溪野營地,是夏日玩水的好地方。

回程,磺溪邊的金城武樹。

Maggie忽然停了下來,看,磺溪邊也有圳道!

七星山麓的大油坑是金山早期的硫磺產地,硫磺在融化以後會變成橘紅色的油狀液體,所以稱該地為大油坑,硫磺經由到八煙運輸到金包裡磺港,這條運輸道路稱為金包里大路。帶著硫磺成分的磺溪一路將溪石染成了黃色,也沖積出富庶的金山平原。

重和村附近,第三條金山天堂路。

回到金山市區補給休息後,我們再度來到水尾港,水尾漁港內有一棟日據時代仿西洋建築手法的巴洛克式建築,這別墅是活躍金山政壇的賴崇壁所有,賴崇壁在日治時期就任職過金山區長與庄長,二戰後再任金山鄉長兼台北縣參議員,這建築雖然已淹沒在漫草及樹叢中,但沈穩的灰黑交錯牆面、精緻而霸氣的陽台、繁複的樑柱與拱柱,仍然吸引眾人的目光,它突兀的存在默默地見證著水尾往日的繁華。

爬過水尾港的防波堤,這是我們下午再返水尾的原因,神秘海岸。軍事管制解除後的新秘境,經過媒體的報導,週日的下午湧現大批遊客,神秘海岸已不再神秘。會安排下午來,除了拍照光線的要求外,還有潮汐的考慮。

不要驚訝,不是這麼小的礁岸,要穿過前方這個窄小的海蝕洞,才算正式進入神秘海岸。

大自然的力量真是讓人驚嘆!

看,這是原始的礁岸,渾然天成!

這裡也有綠礁。

千奇百怪的海蝕地形

釣魚人幾乎要融入大海了

我們在乾朝時來,潮水退去一陣子了,比較好走,但還是留意點,一路還是遇到許多滑倒的遊客,事先考慮到這段路濕滑,所以這次旅行不穿車鞋,改穿抓地力較強的低筒登山鞋。

我們緩緩前進,處處都有驚喜。

Maggie:這漂流木像不像恐龍頭骨,有嘴巴,還有眼窩!

爬上一道岩體,眼前就是燭台雙嶼,如此近,如此巨大,讓人忍不住驚聲尖叫,太美了!

神秘海岸的盡頭,隔著一堵陡直的山稜後方,是一片白色的無人沙灘,這就是神秘海灘,問Maggie想不想去哪裡游泳,想啊!好,等一下帶你去。

沿著階梯往獅頭山公園爬

中途找到一處絕佳的取景點,是否應該稱這處為喚夫石?傳說,昔日有一位少婦,丈夫出海後失蹤了,但她相信丈夫一定是漂流到他鄉,一定會回來,她每天在岸邊等待呼喚,最後化成一顆石頭。經過了幾年,丈夫終於回到家,發現愛妻已經變成石頭,終日在石頭旁哭泣,最後也化成了石頭相伴。

堡中雙燭,從步道旁的碉堡眺望燭台雙嶼,算是知名的一景。

小喘,為了美景,繼續往上爬!

攀登,離開人群,就為了這個鏡頭,純淨的白色海灘,淒美的燭台雙峙,彷彿來到了某個無人島的秘境。坐在這裡,深深的體悟到「高度,決定了看世界的角度」。

獅頭山公園不只有美麗的地質景觀,因為長期的軍事管制,還保留著自然原始的生態,昔日的兵舍也都隱匿在綠林中。

Maggie對崗哨很有興趣。

往水尾港港檢所的步道旁,還可見幾棟營舍。

靠近港檢所的上方,有一整面堅固防禦工事,正對著港口,這是工事中的射擊孔。

神秘海岸+神秘海灘+軍事遺跡,這個結尾真是大滿足。回程,拋開軍事的對峙氛圍,在員潭溪遇見寧靜。

回到核二場前的停車場,春風揚吹起了風箏,心跟著飛揚。
人們常常為了「想要」而到處征戰,但到頭來才明白,真正「重要」的東西都在身邊。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Facebook 留言板
[回首頁]         [ 留言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