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雙北都會區中難得的山水路線,我們騎進大地的天書裡,騎進歷史的縱谷中,聽見自然的音符,看見先民的腳步,用輪跡增加生命的寬度。 你知道300多年前台北是一座湖嗎?為何在臺北盆地中會有熱帶的濱海植物呢?台北湖消退後先民又是如何開拓這片曾經桑海的土地呢。 讓我們用單車閱讀臺北盆地百萬年的故事,踏訪大漢溪、淡水河、基隆河的碧藍水岸,無論是地質、自然、水文,或者清領、日治、到國民政府的文化、故事、與古蹟,再加上台北人也絕少拜訪的秘境,是一場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深度旅行。 在大稻埕碼頭集合,出發前,領著車友環顧周遭的地形地物,往北望是台北橋,後方是大屯山系。如果把時間座標推移到80萬年前,今天我們所站的台北盆地還是一大片的丘稜,而大屯山系卻是一塊盆地呢! 再把時間軸調回1895年,一位隨日本軍隊來到台灣的寫真家記錄了當時的台灣。拍照點約當我們今日所站的大稻埕碼頭附近,遠方是劉銘傳為了鐵路蓋的台北橋(時稱淡水橋),當時的台北橋是一座木橋,中鋪鐵軌,兩旁通人車。靠近岸邊有鐵製旋開橋及石墩,每天兩回放船舶過橋。架橋石材取自觀音山,鐵料部份為上海淞滬鐵路舊品,木材伐自大嵙崁內山。 要出發了,剛剛解說時好幾位車友一直盯著我的胸前看,難道是看小鮮肉的胸肌嗎?哈哈,是看我這件全宇宙唯一的獨特車衣,泥看看,有「Eric」的標誌及「用單車閱讀台灣」的標語喔。感謝A-myzone 公司幫我印上專屬的識別標記,我很欣賞此公司負責人要為台灣發聲的理念,就如我們堅持用單車閱讀台灣的美。她原在德商工作了大半生,回台後發現機能車衣褲怎麼都是外國品牌的天下,明明台灣擁有所需的技術。於是,他自創品牌A-myzone,堅持台灣製造,要讓車友也可以有享受在地的高品質機能車衣。所以,我才能有這一套在地製造的獨特車衣,羨慕吧! 循著劉銘傳的足跡過台北橋,來到淡水河左岸,劉銘傳的這段鐵路不過十幾年就被拆除,再往前想,300多年前台北還是一座湖呢,人世滄桑,何足為奇,淡水河潮起潮落,變才是唯一的不變。 來到了二重疏洪道的南端,帶著車友們爬上新北大橋的引道,從橋面往南邊望去,哇,好壯觀,仔細看,兩條溪流在我們眼前匯流, 南邊正對著我們流過來的是新店溪,眼前從西側流向我們東側的是大漢溪, 二重疏洪道的南端就在我們腳下,正對著新店溪的出口,這地點的選擇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台北盆地還未形成前,古新店溪往西流,過泰山後入海,而林口台地是古新店溪沖積出來的。臺北盆地形成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古新店溪是盆地內唯一的河系,後來林口台地上升,古新店溪被迫往北流出海,對新莊、泰山、五股這一線土地的沖積貢獻良多。 看著地平線上約250公尺高的林口台地,你可以想像那曾是新店溪的沖積扇嗎? 二重疏洪道東側,機場捷運還在試車,老土地上還是充滿新事物。 重新橋下熱鬧滾滾,白天的夜市 - 重新朝市,都市中的草根市集,都會裡罕見的生活情景,讓人有一種穿越的錯覺,所以,我很喜歡帶外國朋友來這裡體驗草根的台灣。 微風輕拂髮梢,長空萬里,綠草連天,大臺北都會公園,讓人有一股騎在幸福裡的悸動。 給我一台單車,我就擁有全世界! 愛心快遞,放慢腳步,發現身邊的美好。 翻越河堤進入蘆洲,蘆洲是由大漢溪與新店溪沖積而成的沙洲,因蘆草叢生,大量的白鷺鷥棲息,所以古稱鷺洲。清雍正年間於八里坌設巡檢後,墾民在鷺洲形成小村落,後與八里坌、新庄街發展成淡水河左岸的三街市。 進入市區後,我們第一個目標是蘆洲八角樓,原主人李為在延平北路經營銀樓,1936年興建這棟凹字八角形的洋樓,這是一棟融合了日華洋三種元素的磚造建物,是蘆洲早期的洋樓建築。 在那個經濟起飛的1980年代,如果你在蘆洲擁有祖先留下來的千坪古厝,看著身旁因都市發展而獲利的鄰居都開著雙B又一擲千金,你會如何處理你的家產? 如果你與家人為這片土地、這個民族奉獻了生命與青春,最後卻被效忠的政府冤屈的關入大牢多年,而家人也未經審判就被槍決,當你出獄,回到這城鎮中心的古厝時,你是否會想變賣數億的土地家產,離開這傷心的地方? 應該99.999%的人都會選擇離開傷心地吧! 但是就有這麼一位奇女子 雖然歷經顛沛,卻選擇放下仇恨,還把數億的家產捐給冤屈過他的政府,只為了保存夫家與台灣人的共同文化資產 - 蘆洲李宅。 她並非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而是一位嫁給台灣郎的杭州姑娘 - 嚴秀峰。 蘆洲李宅的李氏家族也是兌山李氏遷台的一支, 在經歷艱辛的拓墾後開枝散葉, 不只經商有成,擁有蘆洲的大片土地,仕讀也金榜題名, 曾任安平,鳳山兩縣的儒學正堂,李宅還得光緒帝賜頒外翰第(外取門生可入翰)。 嚴秀峰的夫婿是遷台第五代的李友邦。 李友邦1906年出生於臺北廳芝蘭二堡和尚州,自幼不滿日本統治台灣,14歲就讀台北師範學校,後參加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組織的文化協會會,李宅成了蘆洲地區推展思想啟蒙的據點。 1925年黃埔二期畢業。1927年李友邦成立「台灣獨立革命黨」,該黨宗旨「為團結各族人民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在台灣的一切勢力,使台灣脫離日本的統治而返回祖國」 。1928年林木順與謝雪紅也創立「台灣共產黨」,以「追求台灣獨立、成立台灣共和國、樹立工農政府」為宣言。 1941年李友邦與原籍浙江杭州的嚴秀峰結婚。1942年,台灣義勇隊擴大為「台灣義勇總隊」,李晉升陸軍中將。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三青團的多個地區的負責人與團員參與抗爭,陳儀曾要求李友邦向台胞廣播,未獲應允,3月10日李遭陳儀扣押,解往南京監禁,經嚴秀峰飛奔營救 ,才被釋放。 一直到最近幾年,李友邦與嚴秀峰才分別獲得政府正式的平反。 穿過蘆洲市區來到淡水河左岸,爬上河堤,進入自行車道,我很喜歡這段自行車道,周遭寬闊幾無障礙,可以環視整個臺北盆地。 看著河堤下的蘆洲、對岸的關渡,我讓車友們停下來,分享一則地名的故事。 蘆洲還有一個更有趣的古名 - 和尚洲,1764年清乾隆年間的文獻就已經在使用這個名稱,相傳當時竹塹(今新竹)城隍廟的僧侶梅福向官方申請開墾,獲准將今水湳村一帶充作關渡媽祖宮(今關渡宮)的廟產。媽祖宮和尚每年來徵收租穀,鄉人遂稱為和尚洲。和尚洲這個名稱一直用到日治初期,記得嗎,李友邦就是1906年出生於臺北廳芝蘭二堡和尚州。 來到二重疏洪道的北端,匯入淡水河的地方,這裡小地名為洲子尾,現在是一個疏洪生態公園,1984年以前,這裡曾經有一座村莊 - 洲後村,為何洲後村會從地圖上消失了呢?在那個戒嚴的時期,洲後村的村民還進行過遊行示威喔! 人世間的糾葛有許多面向,端看從哪一邊切入,成熟的智慧讓我們不只從多個面向觀察事物,還要透視表像下的本質,從出發點來看變化的外像。 好吧,聽了幾則人間的故事,讓我們換個口味,在這個山水交會的地方,閱讀大地的天書,聽聽臺北盆地的故事: 台灣座落在歐亞大陸棚的外緣,早期是大陸緣海中的一部分,福建省河川的沈積物不斷地累積,形成了台北盆地的基盤。 聽完了500萬年的故事,大家決定為盆地的形成盡一份力 -- 把盆地踩得更踏實些... 最後,還要呈現一下當年的大屯火山神功!傳說中的大屯二虎不小心在這次約騎中漏餡了。
來到觀音山腳下,一定要去拜訪一間古寺,不是大屯二虎練就神功之處,也不是赫赫有名的凌雲禪寺(因為騎不上去嗎?哈哈哈),而是默默隱身在山麓的西雲寺。雖然在山麓,但有一段超陡坡喔,這是在考驗你的毅力,拿出毅力上西天吧!喔...不!西雲寺。 觀音山有兩大古寺:山麓的西雲寺(俗稱外岩或外巖),山上的凌雲寺(俗稱內岩或內巖)。西雲寺建於1752年(乾隆17年),由福建汀州貢生胡焯猷及二甲進士林作哲獻地創建,是一座汀州客家建築風格的佛寺。開山祖師省源大和尚來自福建鼓山源泉寺,因觀音大士托夢,渡海闢道場,宏揚佛法。日治後,西雲寺發展到最輝煌的時期,與基隆靈泉寺、苗栗法雲寺、台南開元寺並稱台灣四大佛教聖地。 胡焯猷為福建汀州永定縣的客家人,原為貢生,來臺後居淡水廳新莊山腳,與林作哲、胡習隆3人合組「胡林隆戶」墾號,向淡水廳請墾 ,墾拓今新莊、泰山、五股一帶盆地邊緣的原始農地。開墾事業有成後,樂善好施,分別獻建五股西雲寺與新莊關帝廟。 當時淡水文風未啟,有心向學者需遠赴新竹、彰化,胡焯猷乃將起家大厝捐出,設明志義塾,又捐出財產三分之二的土地,用租穀做為維持費。淡水廳同知胡邦翰認同胡焯猷義舉,呈請將義塾易名為「明志書院」,成為臺灣北部地區第一所「書院」。 胡焯猷的義行,體現了諸葛亮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站在西雲寺的廟埕內,秋風輕拂,望著藍天下簡潔的建築,寧靜中隱隱地流洩著澹泊的氛圍。
剛剛騎上西雲寺的陡坡中,喘氣時是否有注意到路旁有一尊觀世音菩薩石像?如果注意看石像的底座,還有編號第三番,這時大家一定會想到這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沒錯,是日治時期的遺跡(已翻新),但為何要編號呢? 這看起來不甚起眼的石像,正是日本佛教在日治時期傳入台灣的軌跡。日本最普遍的觀音信仰是密宗的六觀音:如意輪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十一面觀音、馬頭觀音、聖觀音、和准胝觀音。有許多供奉六觀音的寺廟互結連盟,結合成龐大的巡禮道場, 最有名的是圍繞大阪及京都週邊的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有說觀音信徒每年應到觀音道場巡禮以穫庇佑,或說一生至少要完成一次道場巡禮。 為何是33座寺廟集結呢?這典故出佛教經典的法華經,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提到,菩薩曾現33種法相以度化不同根基之人(也就是因材施教)。所以信眾認為33是代表觀音的數字。 1926年,鎌野芳松等人創設台北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由關西一代信徒捐獻,雕刻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道場的主神像,在西雲寺到凌雲寺的山道上,沿途安置33尊石觀音, 所以這條山道也稱禮佛古道。因為公路的建設,現在這山道已廢棄,部分石像已逸失,許多石像被收集在西雲寺、凌雲寺中。 不久前才拜訪過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傳說日本僧人硬請觀音聖像回日,航行到浙江舟山群島時遇到異象無法再前行,只好把觀音聖像留在小島上奉祀,信眾稱為不肯去觀音,這12.5公里大的島嶼由此發展成二十幾座寺院的海天佛國,整座島都是觀音道場。 下山,回到成子寮,從這裡到關渡橋這段自行車道不只景色絕佳,也是充滿先民軌跡的歷史場域。 過了這個彎道,後方就是獅子頭隘口遺址。 獅子頭是觀音山一支深入淡水河的支稜,與關渡遙遙相對,形成一處狹窄的隘口,先民以獅象捍門來形容這隘口的重要性。現在所見的隘口已經比舊日寬闊,因為1964年時獅子頭隘口被拓寬,為何這重要的獅子頭會被炸開呢?自行車道旁可以找到一點記錄 - 炸開獅子頭隘口歷史沿革巨石紀念碑 ,碑文是這樣寫的: 獅子頭隘口在今台北縣五股鄉獅子頭和對岸台北市關渡之間,據「五股鄉志」記載,清朝中葉後便有學者以「獅象捍門」形容此隘口的重要性。「獅」指今淡水河左岸五股獅子頭一帶,「象」指基隆河出淡水河口的關渡,隘口恰是台北水系通往大海的匯流處,左納塭子川、觀音坑溪,右納基隆河,日治時期有人認為隘口形成淡水河系出海障礙,若炸開河中央這群山石,可加速台北盆地水流出海,台北地區每逢大雨必淹的窘況便可紓解,但獅子頭隘口是觀音山延伸至河口的岩體,可謂風水寶地,日本人終究順應風水之說不敢炸燬隘口。國民政府遷台後,台北盆地夏天水患頻傳,民國五十一年,歐伯、愛美颱風,台北縣市皆受水患之苦,隔年九月葛樂禮颱風,慘況更是「六十年罕見」,故在「葛樂禮」水患後,中央才決議把獅子頭隘口炸除以拓寬河道。河道拓寬有利於排水,但出海口的潮汐因沒有隘口的阻擋,不時撲向地勢低平的五股鄉洲後村,使得全村四分之三的土地變成沼澤,肥沃的良田一夕之間變成殘留鹽分的爛地。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公佈北區防洪計畫,洲後村被規劃為完全禁建的一級洪水管制區。炸開隘口無法防治水患,民國七十一年政府只好闢建二重疏洪道以解決大台北盆地的水患,當時主導炸山政策的美國水利專家,都因炸開獅子頭隘口的決定而改寫了水利史。 還記得臺北盆地的故事嗎?幾萬年來這隘口影響著臺北盆地內的自然與人文的發展,你可能會跟我一樣好奇,到底未炸掉獅子頭前,這隘口到底有多窄?我想到一個方法,到對岸的關渡觀察被斷尾的觀音山支稜,想像一下原來是如何深入淡水河中的。這方法似乎不準,從山勢來看似乎沒炸掉多少。返家後搜尋,政府文件上只有提到關渡獅子頭處拓寬前為 460 公尺,目前約 550 公尺。 好吧,山不轉路轉,換個方向找答案,對照舊地圖。疊合1921年的台灣堡圖與現在的Google地圖,我們目光一直集中的那個獅子頭巖壁轉角似乎沒有什麼改變,反而是關渡那一側中港河匯入淡水河處退縮了,五股這一側退縮的地方在獅子頭巖壁轉角北側一點的地方,這兩邊的連線是河道最窄處,炸掉的應該是這兩處,我們可能被紀念碑所在的地方誤導了。 為了確認是否舊地圖測繪不精準,再找到1947年的航照圖,結果與上面的推測一致。炸掉獅子頭隘口的碑文讓我們誤以為只是炸掉五股獅子頭,從疊合的對照圖推測,關渡端應該也炸掉很多的,獅子頭端炸掉的地方在立碑處北側約兩百公尺處。 站在獅子頭巖壁轉角處,看著淡水河基隆河這大片的匯流處與河域,似乎讓人聯想到1694年盆地陷落形成的康熙台北湖。 在一個颱風過後的傍晚,我也來到這裡,想著最早記錄台灣的一本遊記 - 裨海記遊。 1697年,作者郁永河從福州到安平,再北上,由淡水港入,大約在關渡橋前,「望兩山夾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矣」。郁永河描寫臺北湖的位置應該很接近我拍照的地方,雖然湖水已退,但在這秋夕,我似乎望見了郁永河瞳孔中的驚嘆。 過了這段護欄,就是獅子頭被炸開的地方了。 藍天、綠樹、紅橋,好美的一段路。 過關渡橋,在橋上望隘口,可以體會郁永河描述的「兩山夾門,水道甚隘」景象。 拱橋跨越中港河,此處也是一處觀景點,黃昏時瞭望五股蘆洲的夕彩也是一絕。 關渡平原南端,緊鄰基隆河這段筆直的自行車道,視野寬廣,讓人不自覺的有御風而行、貼地飛行的快感! 來到關渡平原,臺北盆地內最大的一片農業保留地,一定要騎進平原內,享受都市中難得的稻香。 優美的S形田埂路,如果只看照片,一定不相信這是台北市內的!如此難以置信的畫面,即使路幅窄到讓人有點疑慮,大家還是前仆後繼,就為了留下難得的記憶。 好吧,趁大家在田埂上取景,我到一旁靜靜的坐下,欣賞秋風演奏的稻浪。 哇哇哇!泥看看!泥看看! 嘿嘿,老闆你不知道,騎完車的人都變大胃王了! 切進北投舊市區,這裡有一處頗能代表北投的清代古蹟 - 周氏節孝坊,這是台北市僅存的三座清代牌坊,也是三座中唯一還立在原地的牌坊,其意義更重大。 這是表揚周絹堅貞事蹟的牌坊,清朝旌表節孝的規範是:三十歲前喪失、守寡廿五年以上,侍奉翁姑、育子有成。周氏節孝坊建於1861年,上有聖旨牌,大楣雕雙龍護珠(228公園內的黃氏節孝坊,大楣也採相同主題),為了表示尊重,文官到此須下轎,武官須下馬,緩步通過。 舊市區的馬路狹窄彎曲,反應出都市計劃前的聚落現象,兩旁的老屋裝飾也保存著時代的印記。 我不是美食家,也不挑食,但遇到當地人推薦的店家,一定會去試試。傳統之最豆花堂就是一家在地人會去的巷弄美食,騎了一上午,剛好休息補給一下。 豆花配綠豆,降火氣。豆花軟嫩香醇,可以吃出老闆的用心,果然是此店的招牌。 再出發,繼續老巷弄巡禮。都市少見的柑仔店,佔了三分之二門面的報架幾乎都是報導各種彩票的報紙。 大片的老木門,彷彿騎進了時光隧道。 北投穀倉很不起眼,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建於1938年的北投穀倉是北投信用購買組合所經營,二戰期間,總督府採糧食配給制度,北投穀倉移做公糧倉庫。戰後,改制為農會,北投穀倉除了存放公糧,也提供私人輾製貯存稻穀。 1950年,草山改稱陽明山,臺北市升格直轄市後,1968年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及北投鎮劃入臺北市,形成中華民國唯一的市轄縣,也形成台北市一市兩治的現象,例如臺北市門牌號碼奇數偶數分立的規則,直到目前,士林、北投都還是有很多例外。1974年,政府去除了陽明山管理局的地方行政權,一市兩治的現象才得以回歸正軌。 另外,大家熟悉的身份證字號,台北市出生的國民都是A字頭,但士林、北投兩區出生的國民卻是Y字頭。中華民國第一號身份證就是陽明山管理局發出的,知道是誰嗎? 中央南路上,有一間讓人耳目一新的小教堂,門前的圍牆、馬路上雜亂的電線,都遮掩不了這顆沈默的明珠。長老教會北投教堂是一座英式風格的小教堂,由加拿大傳教士吳威廉(William Gauld)於1912年設計建造。吳威廉是受馬偕感召而來,在台灣的32年傳教生涯中,只回加拿大述職一次。吳威廉不只弘教,也留下了許多傑出的建築,建築風格繼承了當時英美教會的傳統。 時序已進入深秋,看著吳威廉留下的建築,想著他為這片土地與人群的奉獻,感覺有一股暖流從教堂內流洩出來。雖然我們與吳威廉相隔了好幾代,卻還能感受到他的溫暖,這不就是生命的意義嗎?
回到基隆河右岸往南,來到雙溪、基隆河匯流處。 寬闊的水域與觀音山構成一幅讓人流連的山水。 匯流處南邊的這段基隆河,是截彎取直的新河道。基隆河有過兩次截彎取直,第一次是1964年士林這一段,當時是命國軍從社子島開挖出這段新河道,原河道填平後形成基河路與承德路四段、士商路之間的土地,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就是在舊河道中。 騎到三腳渡碼頭,領著車友來尋找一位傳奇性的人物 - 阿正師。太好了,阿正師剛好在這裡。 阿正師是位國寶級的龍舟師傅,18歲開始學習舢舨、龍舟的造船技術,今年75歲的他已經造了150多艘龍舟。 阿正師的工作室就在碼頭邊,看盡了三腳渡的繁華與興衰。 為何稱三腳渡呢?因為早年做為葫蘆堵、劍潭及大龍峒三地的對渡碼頭。光緒時期的淡水縣輿圖就已標示出此地,可見其重要性。公路發達以後,渡船需求減少,船夫改捕魚扒蜆仔。隨著都市發展,基隆河被污染,魚蜆都消失,但污水性的紅蟲反而增長,船夫改撈紅蟲,紅蟲可飼養鴨子與鰻魚,三腳渡成了全台紅蟲的供應中心。 當基隆河的污染變得嚴重後,紅蟲數量銳減, 三腳渡的漁業才逐漸沒落,三腳渡可說是台北市的最後漁港。 熟悉台北市的朋友一定會有一個疑問,葫蘆堵是那裡? 你可能會接著問:社子島與大龍峒為何需要渡船?不是延平北路直走就到社子島了嗎? 好問題!社子島原來真的是一座獨立的島喔! 基隆河原來有一條支流(番仔溝)在三腳渡這裡折往西流,直接匯入淡水河,社子島原先是被番仔溝、淡水河、與基隆河圍繞的獨立島,因為形狀似葫蘆,所以舊稱葫蘆堵。 1963年葛樂禮颱風造成台灣北部重大災害,社子島傷亡慘重,隔年開始推動台北區防洪計劃,士林段基隆河截彎取直,建堤防,番仔溝就在這個計畫中被填平成為陸地。 以下兩張航照圖剛好呈現了防洪計劃前後地形與水文的變動。 三腳渡的耆老指著對岸告訴我,那棟停車塔就是在番仔溝的舊河道上,原來基隆河的支流番仔溝就是從那裡往西匯入淡水河。 三腳渡還有一座很特別的土地公廟,這福德祠也太奇了吧!廟的四周竟然有四根通天柱,難道是土地公升天去述職的工具?
嘿嘿,跟升天有點類似,但這是土地公自保用的,每次颱風來前,土地公廟就會往上升,以免被暴漲的河水波及。在還沒裝上這天梯前,都是信眾合力扛著土地廟躲洪水,正門上的壁畫就紀錄著這景象。 廟內的神像特多,大部分都是六合彩盛行的時期,因為信徒槓龜後被丟入河中漂流,而被三腳渡的老漁夫們撈上岸,再請進廟裡供奉。 正門另一側的壁畫也紀錄著三腳渡昔日魚補與龍舟的盛況。小小的一座福德祠、與沒沒無名的河港,竟然承載著如此多的盆地舊事。如過你注意看這幅壁畫的下方,還紀錄著日治時期圓山、劍潭、士林的地形與名勝,裡面也是滿滿的故事,就留待下回吧!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Facebook 留言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