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秘境,眼睛看不到,不是地處偏遠,是我們的心很難到達。
彰化市區雖然不大,但二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讓這片土地處處是歷史的軌跡,外地人要花一段時間才能理清脈絡,現在筆者就提出五招,讓您在最短的時間掌握彰化的精要: 1.方向感強的人可以先看台灣堡圖與Google地圖的疊合,來辨識古城的現址,也瞭解古城與古街道如何演變成現今街市。從這張圖中可以發現,有些現今的主幹道(如中華路、和平路)是由古街道演變而來,中山路是建構在東城牆的遺址上,現在市區內許多的彎曲小巷在古城時期就已存在,拆掉的城牆也新構出許多城壁巷。有些護城河也成為溝渠,看到這些線索,整個人就熱血起來,單車柯南要出發了。 2.視覺系的車友可以先研究金子常光的彰化市鳥瞰圖,了解日治時期彰化市的重要建築,同時看看清領的建築有哪些延續到日治,最後,再來個現地對照的城市探險。 3.文青可以從賴和的作品進入彰化,孔廟,八卦山,南瑤宮,彰化公園,古城門等都曾在賴和的作品中出現。 這是1938年,賴和時代的彰化市街圖。 4.舌尖特敏銳的車友有福了,小吃的原鄉彰化一定是你的天堂,肉圓、爌肉飯、糯米炸、涼圓、麻糬、卦山燒 5.最後,還有我製作的武功秘笈,清領時的彰化城,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築,及近代的代表景點,通通濃縮在這張圖中,讓您一下子融會貫通,掌握要點。
彰化很有料,建議至少要有一天的時間才可以好好的體驗彰化。扣掉前後的交通,我用了一天半來記錄彰化。 秘笈中,藍色的部分是四座城門的遺址,還有一些是城牆及護城河的遺址,抓住這幾個點,就知道舊城大略的位置與方位。另外,還有四座福德祠,他們原來分別祭祀四座城門的土地公,雖然有幾座已經搬遷了,但還是可以看作城門的代表。 秘笈中紅色的部分是必遊的景點,黃色的部分是建議的小吃,時間充裕者,粉紅色的景點也值得探索。如果你真的只能擠出半天,那我會建議的是:扇形車庫、小西街巷與高賓閣、西門福德祠、開化寺、孔廟、公會堂、武德殿、大佛展望台、與南瑤宮。 看著彰化地圖與景點分佈,可能會覺得眼花,不好規劃路線。我們可以把景點分成幾個區塊,一個區塊漫遊完以後再移到下一個區塊。我把彰化分成幾個區塊:北門外區、站前區、城東文教祭祀區、八卦山區、城南古蹟區、南門外區。抓住重點了嗎?現在我們就一區一區的騎下去。
出發前要先瞭解一下彰化古城。清領初期在台灣設一府三縣,彰化市在當時稱為「半線」,隸屬諸羅縣。「半線」是平埔族半線社的音譯。後因中北部漸開發,清廷在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設置彰化縣,縣署設於半線。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碑記」中所言:「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彰化』就是顯彰皇化之意。 彰化曾經是中部第一大城,建城超過280年,古稱半線的彰化市,會成為縣治所在,除了地理位置外,跟八卦山也有很大的關係。乙未戰爭時,日軍與抗日戰士最大的正面會戰就發生在八卦山,這也間接造成了彰化市失去了中部第一大城的地位。
彰化城是臺灣第一座磚城,有四座城門,東城門-樂耕門位於中華路與中山路交會處,即今縣議會所在地。有一段東城牆位於中山路旁東門百姓公廟的巷子、這種拆除城牆後形成的巷子俗稱城壁巷。 西門-慶豐門在中正路上,陳陵路與吉祥街間的中正路二段125巷巷口,這是昔日通往鹿港的要道,西門與北門間的城區是當時最繁華的商業區。 日治時期的西門通,攝於1938年。 南門-宣平門位於在華山路42巷內,雖是通往諸羅與府城的要道,但因南門外偶爾作為刑場,所以並不熱鬧。 南門外的護城河遺跡,民族路387巷,現稱新町溝。 北門-拱辰門故址在和平路82巷口。 這是1832年道光年間的彰化縣城示意圖,出自彰化縣志,仔細端詳,除了四座福德祠,還有一些清領時期的建物還保留至今喔。 彰化東門與八卦山,約攝於20世紀初。 約略的現址對照。
遠遠地就望見扇形的車庫,沿著鐵路邊騎到和平路底,前方是大型的車行地下道,正在張望如何過鐵道,忽然聽到路邊的阿嬤呼喊著我們:「你們要去火車庫,從這裡牽過去就到了」,看著阿嬤指著人行地下道的出入口,心中洶湧澎湃,都市中的人情味,久違了! 日治時期一共建造了6座扇形車庫,除了彰化以外,還有台北、新竹、嘉義、高雄、高雄港。建於1922年的彰化扇形車庫是6座中唯一碩果僅存的車庫。 車庫西南方的圓桶型混凝土水塔,也有機槍掃射的彈痕。
彰化臺鐵舊宿舍就在扇形車庫旁,這一群日式木造宿舍建於1920年代,陽光從樹梢灑落一片斑斕,老樹蔽天,老屋上爬滿藤蔓,讓人想起枯藤老樹昏鴉,宛如這群老宿舍的暮年。
★★★ 站前區 ★★★
目前的車站建於1958年,我特地站在火車站前廣場,對照第一代及第二代的照片,感受時光的快速轉動。 第一代彰化車站,攝於1915年。 第二代彰化車站,攝於1938年。
1941年,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與彰化媽祖賴和等同學,相約在彰化高賓閣,舉辦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十四屆第二次同級會,杜聰明步出彰化驛時,第一眼看到的應該就是這一棟彰化郵便局。 彰化郵便局在那裡?參考一下金子常光的鳥瞰圖吧!站在火車站前廣場,往光復路的方向望過去,和平路光復路口有一個大路沖—中華電信,80年前的彰化郵便局就位在那裡。
在那個火車為主角的年底,火車站前往往會發展成一個都市的核心,彰化也不例外。站前的光復路,仔細的觀察南側的建築,現代的招牌後方包藏著日治前期的巴洛克風,前方幾棟是商號。 後方是7連棟的八卦園大旅社,有很長一段時期這是彰化最高級的五星旅館。
從開啟的窗戶還依稀可見八卦園大旅社的日式隔間。
火車站前廣場,就可以看到小西街巷的造景街飾。清領時期,這塊西門與北門間的街區,就是當時最繁華的商業區。現在的當時的一條街名「小西街」來稱呼這整個區域,大概的區域在光復路、陳稜路、長安街、中正路、與永興街間。 光復路與長安街交接處有一條窄巷長安街76巷,當地人慣稱這巷口為街仔口,我們就從街仔口騎入窄巷,這是彰化特有的老街騎行體驗。 窄巷中第一個碰到的小叉路是右側的腳踏車巷,這條巷子通往火車站前的廣場,全民腳踏車的年代已經過了,現在這裡充滿了印尼味,印尼餐廳、印尼便利商店,大批的印尼移工在這裡聚集。 長安街100巷口,文青味十足的紅葉食趣招牌。 騎行小西街巷,不時有發現的驚喜。
紅葉大旅社?這是舊招牌,已經變身成紅葉親子童玩館,也是紅葉食趣,一家文創咖啡廳。 再往前是永興街96巷,有國術館、拉鍊行,老式的三和大旅社與小西故事館。 三和旅舍南邊的無尾巷當地人稱醫生巷,這條巷子就出了好幾位醫生,綠意盎然的醫生巷旁就是台鐵宿舍。
出永興街到陳稜路口就是賴和與杜聰明等光顧過的高賓閣。 1941年,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與彰化媽祖賴和等同學就是相約在高賓閣,舉辦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十四屆第二次同級會。 日治時期的高賓閣是中台灣最大的酒家,見證了藝旦、與那卡西走唱的娛樂文化。高賓閣的建築也是走在時代的尖端,外觀仿輪船,屋頂左側的女兒牆突出成輪船的樓艙,打破古典建築的平衡設計,女兒牆下方一整排仿船弦的圓窗,配合屋身線條,宛如駛入市區的輪船,為八卦山麓帶來了海洋風。二戰後,台鐵收購作為鐵路醫院,是臺灣現存的三座鐵路醫院之一。
陳稜路長安街口有兩家有名的肉圓,因為電影的宣傳效果,阿璋肉圓有許多慕名而來的粉絲,正彰化肉圓是當地人會光顧的老店。正彰化肉圓比阿璋肉圓早打烊,彰化的老店都很性格,堅持使用當天的食材,每天只做一定的量,賣完就不再賣了。 每一家肉圓店都有自己獨特的醬,正彰化肉圓這家老店用的醬是以花生為底。每一家肉圓店烹調的溫度也不一樣,通常分高溫、中溫、低溫,還有涼圓。 除了肉圓,湯也是彰化人評比的重點。炸過的豬皮+竹筍+貢丸,真是清爽鮮甜的好湯。
先回到光復路口拜訪全台唯二的定光佛廟,沒錯,就是兩百年前彰化縣志那張圖中的定光庵。 定光古佛是閩西汀州府的鄉土守護神,汀州移民不只建立了家鄉的寺廟,也在廟內同時建立會館,讓後來的移民暫住,也方便與同鄉聯繫。對比昔日汀州人對同鄉的照應,今日移民對後到者的欺騙卻時有所聞,讓人不得不懷念舊時的厚道。 台灣的汀州移民不多,汀州人建立的另一座定光佛廟是淡水的鄞山寺,我去過鄞山寺幾次,所以對彰化定光佛廟有一股親切感。
定光古佛像是軟身造型,手腳可轉動。 廟內保存許多古匾,有1771年(乾隆)的「瀛嶼光天」、1773年(乾隆)的「濟汀渡海」,1776年(乾隆)的「光被四海」等。
彰化銀行 光復路和平路口有一棟大樓,這裡是彰化銀行昔日的總部,也是彰化銀行的發跡地,日治時期設立的這家銀行已經是彰化的一個代名詞。 日治時期的彰化銀行總行是一棟美麗的維多利亞式建築。
和平路是通往北門的古街道,北門福德祠就位在舊道旁,但是超級超級難找,不信你找找看。為何難找?因為北門福德祠超級超級有錢。 我把主要線索都秀出來了,你可能還是找不到喔!真的找不到,廟長在嘴巴裡!
被廟產包圍的北門福德祠,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就在現址,沒有搬遷過。是都市發展讓他周圍高樓林立。 北門福德祠隱身在一棟大樓後方,正面面對著一條地圖上也沒有的巷弄。 騎過這超窄的巷弄,接到陳稜路194巷。
騎回到陳稜路,172號有一家老店-華聲唱片行,到了店門口,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沒錯,那味道像極了大稻埕的第一唱片行,超過半世紀的老店,店內收藏了許多絕版的黑膠唱片。 華聲唱片行舊照 從194巷往南,越過陳稜路,再接和平路1巷,雖然現在分屬不同街名,但他們同屬一條古街道,這條老街連接到彰化人稱的三角公園,也就是中華路和平路口的圓環。 三角公園是古彰化城的中心點,連接四座城門的道路在這裡交會。 日治時期,這一帶是彰化最繁榮的地區。
往西的中華路在日治時期稱為西門大通,先來拜訪每年大甲媽祖都會來探視的大西門福德祠。 西門福德祠是四座城門土地廟中保留最完整的,其他三座均已改建。西門福德祠建造的年代已不可考,但是,乾隆時期已有重修的記錄。注意觀察福德祠的匾額,祠名宇與雕花都採陽刻雕琢喔。 先逛逛福德祠對面的中華路240巷,這也是一條老街,老街內有老房子、還有老行業。
再回到福德祠旁的古街中華路239巷,看看威惠宮聖王廟的八字牆,在騎進超窄的菜市街49巷,老巷弄的出口是彰化的新市集。 威惠宮建築最大的特色是三川殿前的八字牆,它取代了三川殿兩側的對看堵,八字牆兩側雕飾仍遵守左青龍右白虎的傳統。 墀頭上可愛的小石獅讓人想多看幾眼。
回到市中心的開化寺,開化寺與彰化城的歷史息息相關。1723年(清雍正元年)彰化設縣,1724年第一任知縣談經正倡建開化寺,所以開化寺是彰化建城後的第一座寺廟。開化寺原名觀音亭,「開化」不只有開彰第一寺的隱含,還有更深層的期許。 日治時期,因為市區改正拓寬西門大通(中華路),使得開化寺的山門被拆除,只能在後側重建單薄的山門,但葫蘆狀的山門真的讓人驚艷,比起正規的繁複山門更有吸睛的效果。如此有點前衛的設計,不知道當時的信眾是否可以接受?還是因為已經無地再建傳統山門,而不得不接受了。 從開化寺內望出去,現今的民族路,日治時期稱為南門大通, 當時就已是熱鬧街市,開化寺可說是鬧中取靜。身處鬧市,靜聽心音。 開化寺又稱觀音亭,賴和在「善訟的人的故事」中的描述,讓那個時代的觀音亭躍然紙上: 觀音亭,恰在市街的中心,觀音亭口又是這縣城第一鬧熱的所在;就這個觀音亭也成為小市集。由廟的三穿進入兩廊去,兩邊排滿了賣點心的擔頭,「鹹甜飽巧」,各樣皆備,中庭是恰好的講古場;嘆服孔明的,同情宋江的,讚揚黃天霸的,婉惜白玉堂的等等的人,常擠滿在幾條椅條上;大殿頂又被相命先生的棹仔把兩邊占據去,而且觀音佛祖又是萬家信奉的神,所以不論年節,是長年鬧熱的地方。 後殿雖然也熱鬧,卻與前面有些不同,來的多是有閒工夫的人,多屬於有識階級,也多是有些年歲的人,走厭了妓寮酒館,來這清淨的地方,飲著由四方施捨來的清茶,談論那些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而且四城門五福戶的總理,有事情要相議,也總是在這所在,就是比現時的市衙更有權威的自治團體──所謂鄉董局也設在這所在,所以這地方的閒談,世人是認為重大的議論,這所在的批評,世間就看做是非的標準。 但是來這所在的人,雖然是具有智能的階級,卻是無財力的居多,因為有財力的鄉紳,自有他妻妾的待奉,不用來這所在的消耗他的閑歲月。因為這樣關係,這所在的輿論,自然就脫離了富戶人的支配.... 開化寺在二戰時遭美軍轟炸,部份建築物受損,後來雖經修護,但山門前的石獅還是可以看出修補的痕跡。 雖然受損夠,但石獅造型仍然十分討喜。 開化寺目前是一座佛道混合的寺廟,廟中祭祀的神祇中最特殊的是痘公痘婆。相傳清領時有一對醫生夫妻治癒了許多天花患者,民眾很感佩,所以尊為醫神來奉祀。現在,痘公痘婆似乎轉型醫美,許多年輕的小姐會帶的保養品來祈求好皮膚,也會有家長帶著青春期的兒女來祈求改善青春痘,這真是一座貼近生活的寺廟。 開化寺不愧是歷史悠久的老廟,寺內有許多古匾,如乾隆三十九年「渡世慈航」、道光十二年「聖德慈心」、同治十年「現大慈悲」、光緒十年「慈航普渡」等。
開化寺旁,彰化一信大樓是縣署舊址,一信旁有一條老彰化人熟悉的街道-城中街。從中華路穿越街屋下的廊道,騎進昔日的貴婦街城中街,珠寶銀樓已歿入時光的轉輪,單車的咖啡文化悄悄升起。
代表彰化的美食是什麼?大多數的人認知是肉圓。但彰化人可不這麼想,爌肉飯才是彰化人飲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個彰化人都有自己的爌肉飯名單,早午晚餐加宵夜,有一早開賣的店家,也有專營宵夜的店家,不同的時間會吃不同的店。
如果不是繁忙的時間,彰化人吃爌肉飯還可以自己挑肉,肥瘦分布跟皮的大小可以隨心所欲。客人多的時候,可以告訴老闆想要吃的部位。 休息時間到了,我們挑了一家在地人滿座的小店-天公壇爌肉飯,第一次嘗試,果真銷魂啊,焦糖色外皮下有淡淡的滷香,肥肉嫩透,瘦肉軟Q,有如台式的東坡肉,騎車後來上一碗,真的是彰化的幸福滋味。 吃飽了,接下來我們要騎往城東的文教祭祀區,更精彩的下集,敬請期待................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Facebook 留言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