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都蘭的風飄越德高老斷層
台9-台23 (台東-都蘭-東河-泰源-富里)
進階路線 (台東縣、花蓮縣)

里程82km, 總爬升 1237 m
旅行日期 2014/10/17
旅行時間 7:00
留言與討論

  




純淨又深遠的浪濤撫慰著深層意識緩緩甦醒,
金色朝陽引領著我們騎到海灣邊的高地,
以最虔誠最熱血的方式向都蘭道早安,
壘壘的帝王石默默說著蒼茫的過往,
巨岩上的鑿痕是文明留下的微光,
在友善又靦腆的加油聲中,
我們滑進了群山環繞又遺世獨立的陶花源中。




都蘭的巨石

早安台東,熱血的踩上踏板,金陽在清淨的街道上拉出長長的影子,沒幾分鐘,聖山已矗立在眼前。 高1190公尺的都蘭山位處海岸山脈最尾端,雖然不是海岸山脈最高峰,確擁有一顆一等三角點,錐形的山體如天神般矗立在卑南平原邊,讓人望之敬畏,放晴時,青山藍天,有一股致命的吸引力,變天時,山頂經常籠罩在雲霧中,充滿濃濃的神秘氣息。

2007年,環島前的規劃讓我從新認識台灣,一張日本人類學者鳥居龍藏拍攝的照片深深吸引著我,那是1896年拍攝的卑南遺址石柱,後來又讀到登山家兼博物學家鹿野忠雄1930年發表的文章,描述在卑南遺址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在地表上。環島時,雖然知道卑南遺址上的石柱幾乎全毀,還是特意繞去瞻仰那僅存的月型石柱,而遺址上的石板棺都朝向都蘭山,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圖片來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8/Beinan_Archaeological_Site.jpg/230px-Beinan_Archaeological_Site.jpg

環島後,延伸卑南石柱的研讀到巨石文化,慢慢的有一個想法,想要騎車探索散布在花東各處的巨石遺跡。後來,陸續有機會尋訪了幾處遺址,但始終掛念著海岸山脈東南側及海岸山脈中的泰源盆地這兩塊空白。得空安排台東小旅行,當然要來尋找斑駁巨石的紋理,探索先民蓽路藍縷的足跡。



太平洋的風

騎上筆直的中華大橋,跨越卑南溪出海口,壯闊的太平洋展開雙臂擁抱我們,大海的氣味瀰漫在空氣中。早晨的台11線車流量還不大, 金陽下的椰子樹隨風搖逸,一派悠閒,對向的慢車道緩緩駛來一輛牛車,立馬定杆,舉起相機,我相信,如此的景象不只越來越少見,甚至將要絕跡了。

震耳欲聾的引擎聲把思緒從上個世紀的農村拉了回來,兩台尖端的戰機並肩劃過長空,都蘭山麓,音速與牛速並行,科學與神秘融合,現代與傳統 揉拰 ,看似衝突的元素在這裡完美地 交織 。


台11線158K,海岸邊大片的草原襯托著太平洋的遼闊,大型露天漂流木作品更讓「加路蘭」成為自然與藝術氣息兼備的遊憩區。繞行加路蘭,來到北側的高台上,腳下是綿延的礁石海岸,浪花拍擊,波瀾壯闊、滔滔汩汩。往北望,小野柳、都蘭灣、一路到都蘭鼻的山海美景,盡入眼底,太平洋的風溫柔地撫慰著旅人,白雲在碧空快速流動,倚坐在長凳上,靜靜的享受天地的奢華。


聖山下的微光

輕騎過都蘭灣,利用一條農路轉入都蘭部落。

都蘭書包全省趴趴走,但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都蘭部落在哪裡。都蘭部落在行政區的劃分上屬於東河鄉都蘭村,是一座典型的阿美族部落,都蘭與成功、長濱並列為台東三大海階地形,因為海岸山脈持續抬升,再加上海水沖蝕或堆積就形成了壯觀的海階平台。海岸山脈是由許多古老的火山錐體連接而成,稜脊上的山峰就是當時的火山頂,雖然經過長期侵蝕,都蘭山的的某些角度還約略可辨視圓錐狀的火山地貌。都蘭部落背倚青綠的都蘭山、面俯碧藍的太平洋,景色粗獷又明媚。



都蘭山是卑南族人心目中的聖山,包含都蘭部落的許多台東阿美族人也都視都蘭山為聖山。日治時期,都蘭山麓到部落間是天然的牧場,據說曾放牧牛群提供日軍食用,現在改植甘蔗、釋迦、與水稻,有些地方已經回歸荒野,轉動巧克力胎,騎進芒草過人的黃泥路中,讓登山車暫時回歸屬於他的天堂。


都蘭遺址位於都蘭部落西北方,一處海岸山脈的支稜末端,是東海岸巨石文化的代表性遺址,距今約3000年,分成石壁區與石棺區,石棺是用途最具體的遺跡,推測史前的先民是以最原始的工具,在大塊的岩石上手工鑿出巖棺,這已經不只是毅力了,可能還有信仰的支持。在這塊安靜又古老的土地,史前的時空留給人無盡的想像。



東河漱玉

北進東河,一定要嗑幾顆東河包子,就當早午餐。當然,包子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要找的是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舊東河橋, 這橋由日本工程師吉田設計,因應地形, 橋身北段採拱橋設計,南段為一般支架式橋墩,分隔處有吊橋般的高拱,造型典雅優美,是一座罕見又有個性的橋。

從橋上往下望馬武窟溪, 從遠處的溪谷一路到橋下,盡是壘壘的帝王石,青山、綠水、白石,真的是東海岸特有的峽谷景觀。碩大的帝王石是一種石灰岩,外觀潔白純淨,所以也稱為白雲石,常被加工成高級的地磚。最有名的帝王石在秀姑巒溪出海口的長虹橋 ,又「秀姑漱玉」的美喻,但因為大量開採, 長虹橋下的美景已不復見,舊東河橋的帝王石反而因為馬武窟溪谷深又窄,開採不易而幸運的保存下來,成為寶貴的觀光資源。


過橋後正式告別台11,進入台23,「泰源幽谷」的牌樓宣告我們將騎進一段峽谷地形,這段峽谷也是馬武窟溪切穿海岸山脈出海的路線,北側是二等三角點的都歷山,南側是大馬武窟山,過小馬隧道後是一個大曲流,曲流中的溪谷有明顯的河階地形。

來到登仙橋頭前約100公尺,對向有兩位車友,很高興的打招呼,他們回應後卻一直望著登仙橋的方向,心想,他們可能再看後方的同伴來了沒。續往前騎,快接近橋頭時,忽然從路側竄出一群台灣彌猴,呲牙裂嘴的擋住車道,一副留下買路財的嘴臉!這下才知道對向的車友為何頻往橋頭張望,他們先前經過時一定也被勒索了。事出突然,都怪自己沒有及早發現,趕緊評估情勢,把手上掛著的兩顆包子有可能成為他們的目標,必要時可以擲出水瓶威嚇,單車是唯一的武器,距離不到十公尺,對峙後的衝突有可能一觸即發,這時掉頭,他們可能利用轉頭的停滯瞬間撲上來。只能衝了,對向車道無車,站起來重踩抽車,用高大的身形恫嚇,快速切入對向車道,瞪著猴群,快速從旁通過,總算結束一場人猴對峙。

泰源幽谷

登仙橋後是峽谷最迫近的地方,小地名登仙峽,長約800公尺的登仙峽猶如一道天然的關卡,入關後豁然開朗,宛如進入了桃花源。這是一座隱藏在海岸中的盆地,泰源盆地全長約25公里,最寬處約8公里,位於海岸山脈的南段,介於花蓮富里與台東東河之間。盆地的東北側是麻荖漏山、德高老山、都歷山構成的麻荖漏山列,東南側是大馬武窟山、八里芒山、都蘭山所構成的都蘭山列,西側則是堵開埔山、富興山、嗄嘮吧灣山所構成的富興山列。

還沒騎車之前,總是用巨觀的角度看台灣,當時的認知,海岸山脈就是峰峰相連,一路從花蓮到台東。騎車後開始微觀台灣,漸漸才注意到海岸山脈中的許多變化。從花蓮富里-台東成功以南,海岸山脈分為東西兩支,

東側即麻荖漏山列、與都蘭山列,西側即富興山列。馬武窟溪的南北支流分別流經盆地的南北側,匯流在泰源部落,因侵蝕與地盤上升交互作用,在盆地內產生許多河階地形。馬武窟溪下切侵蝕嚴重,產生許多曲流,河道彎彎曲曲,堪稱台灣最彎曲的溪流。

行經泰源部落,街屋中傳來令人振奮的加油聲,依聲尋人,一雙玲瓏大眼、天真的臉龐˙,真是上蒼的孩子!舉手打招呼,回報的是燦爛的笑容,人與人間最簡單誠摯的互動,以心感心,這是我們在面具的城市中失落已久的幸福。


過了部落,往南望去,泰源盆地一路向南,左側的山列較陡峭,都蘭山依稀可辨,但已很遠,位處山列最尾端。部落旁農田羅列,屋舍錯落有致,青山不動,浮雲來去,是桃花源,是應許之地,也是禪境。

部落北側有法務部的泰源技能訓練所,前身是泰源監獄,曾關押許多政治犯,1970年發生泰源事件,經歷這場武裝革命後,所有政治犯都被移拘到綠島關押。


泰源盆地內也有巨石文化的遺跡,一般稱為泰源遺址,實際確認的遺跡是兩塊巨石,位在泰源聚落北邊的北源,所以又稱北源遺址。

遺址並未進一步開挖,資料不多,行前遍尋網路資料,還是無法確定實際位置,期盼到北源時可以有指引,但到現場並無任何現線索,雖然有點失落,但整面白牆上滿滿的水果彩繪,還是讓人感受到素人畫家滿滿的誠意,3000年前立的巨石與庶民生活暫時沒有連結,白牆彩繪與在地的觀光果園無縫接軌。



渾然天成的單車道

離開北源後,最吸引人的地景是盆地東北側的麻荖漏山列連峰,尤其是德高老斷層,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讓人忍不住舉起相機。

到了美蘭,是觀察馬武窟溪侵蝕最佳的地方,曲流、河階、谷壁,真是天然的地質教室。還不過癮,沒問題,來一根現代的Y型圖騰!

台23線車流稀少,地形與人文景觀都很豐富,從25.3K 到 16.7K之間,更是禁行大客車,真是不可多得的自行車路線。先不要高興得太早,沒有大客車是有原因的,除了路幅變窄(對單車而言,還是超寬的),主要是連續的陡坡,準備點燃人肉雙引擎汽缸吧。

23.3K,進入國家森林,林像更豐富,與到各種野生動物與鳥禽的機會也變多了。


不免俗的,台23線23K。


台23縣高點在德高老山西側,靠進花東交界處,里程18K附近。公路原來是延麻荖漏山列西側山麓北行,過了高點,向西南折,繞行盆地北側德高老山與堵開埔山 間的鞍部,到富興山列東麓在轉向北行。向北折的這個點,也是花蓮縣的最南端喔。


在高點用了午餐,飲水已幾乎耗盡,沒關係,爬山一條蟲,下山一條龍,快樂的迎接十幾公里的長下滑了。


望通嶺上方的梯田,開始有人煙了。


過了望通嶺,沿鱉溪而行,路旁稻田綿延,滿滿的田園風情。



巧奪天工小天祥

第五號橋前,離開國家森林。五號橋後就是石門,也就是有名的小天祥了。


小天祥是堵開埔山與螺子山間的峽谷,鱉溪在此向西切穿都巒山層火山脊,形成長約500公尺的深邃峽谷,再流入花東縱谷匯入秀姑巒溪。

騎進峽谷,一側是陡峭的岩壁,另一側是幽深的溪谷,景觀宛如太魯閣峽谷,山洞景致也與巧奪天工的中橫太魯閣段有幾分神似,「小天祥」之名當之無愧。



出石門,視野豁然開朗。

騎進豐南社區,花蓮最南的部落 - 吉拉米代,也是富里鄉最大的阿美族聚落。


阿美語「吉拉米代」為大樹根之意思。這裡距離富里不遠,但因地形的阻隔而遺世獨立,好山好水讓豐南成為富里米、池上米的重要產地,雖然未見大樹根,但豐南的梯田、山林、溪流等麗景,卻讓我們在離開台23前頻頻回首!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坡度分析圖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Facebook 留言板
[回首頁]         [ 留言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