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雪山山脈 - 桶後越嶺
桶後林道-桶後越嶺道
挑戰路線 (新北市、宜蘭縣)

里程 62km, 總爬升 1324 m
旅行日期 2014/09/04
旅行時間 9:00
留言與討論

  




乘風貼地飛行,大樹一路相蔭,耳際是不絕的鳥轉蟬鳴,
激流、河灣、深谷、瀑布,桶後溪不斷地玩著變臉的遊戲,
雙輪在參天的柳杉林中蜿蜒,單車與森林譜出最振奮的進行曲,
陽光穿過密林流洩在綠地毯上,車友的讚嘆迴盪在青翠山谷中,
疲憊氣喘地扛越地獄幽谷,虛脫地登上一波又一波的高點,
熱血親吻桶後溪源頭的溪床,暢快的躺在步道口享受上天的微笑,
看著藍天與浮雲,我知道,我已在生命的年輪中留下雋永的印痕。




致命的吸引力

闊別兩年的桶後林道終於再度開放了,記得2012年暑假開始時,我帶著孩子騎進桶後玩水避暑,接著一連串的風災,林務局封閉桶後林道整修,這一封就兩年,令許多慕名的單車客只能在孝義憑弔。2014暑假結束時,桶後再度開放,趕在第一個週末前,我們就完成了開放後第一個單車越嶺記錄,照片放上網路社群,馬上引起瘋狂點閱與轉貼,隔了一週,我又約了朋友騎進桶後玩水,是什麼魔力吸引著車友不辭艱辛的騎進桶後的山徑呢?

桶後越嶺是北部知名的挑戰級越野路線,令人刻骨銘心的扛車、與精彩絕倫的絕色麗景,交織成車友敬畏又渴望的天堂路。桶後越嶺道又稱桶後古道,與哈盆古道及巴福古道並列為烏來地區的三大古道,這三條路線也是北部的三大越嶺路。

桶後古道位於新北烏來與宜蘭礁溪之間,早期是泰雅族人打獵走出來的北宜路,日治時期,為了伐木及統治原住民,把獵徑開闢成越嶺道。靠近烏來這一端,還設置台車道,以便搬運木材,一直到光復後才拆除,原路基改為林道。


空靈脫俗 艱辛翻越

從烏來橋左轉,上行3.7公里後抵孝義派出所(原烏玉檢查所,台9甲線 17.9K),過柵欄後再行1.9公里達孝義部落(台9甲線 19.8K,目前台9甲線西部段的終點),從孝義後進入長約13.1公里的桶後林道,行車終點在桶後造林中心的桶後吊橋,桶後林道已全程鋪上柏油,因為有交通管制,車輛稀少,是不可多得的五星級的單車道。

桶後林道終點海拔約450公尺,柏油路後方立了一支木樁,樁上刻印著「0K」,就是桶後越嶺步道的起點,桶後越嶺步道全長6.7公里,沿桶後溪左岸蜿蜒而上,穿越多處人工林與原始林,攀上小礁溪山和烘爐地山之間的鞍部,全程最高點海拔744公尺,過了鞍部後下切桶後溪源頭的溪床,再往上攀就是桶後越嶺步道的東口。

桶後越嶺步道東口出來後就是新北宜蘭交界,連結的是卵石與黃泥路面的產業道路,長達2.5公里陡下路段讓你在回到人間後立刻回過神來,巧克力胎與避震器成了登山車友最佳的夥伴。從東口出,約11公里可到最近的補給點礁溪鄉龍潭村。


尋找台車遺跡

與車友約好在新店捷運站集合,方便遠道的夥伴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來集結,出發後帶大夥兒牽過碧潭橋,爬上華城路的陡坡,再下新潭路南下,不只避開北宜路及新烏路前段的車潮,主要還是想讓大家先體驗與烏來、桶後開發相關的歷史。從新潭路二段前接小粗坑二路,過明潭橋後有一座低矮又狹窄的隧道,這是以前的台車隧道,日治時期,萬華新店間有私營鐵道,新店烏來間有台車通行,到了烏來,還有支線分別進福山與桶後,我們一路騎來的許多路段,就是由原來的台車道路基改建的。

台車隧道是烏來開發的遺跡,如果您對這段歷史有興趣,過廣興進入龜山時,可以好好的探索一下這個小聚落,在林務局員工訓練中心後方,還可找到台車軌道的路基及鐵軌遺跡,聚落中還有鋸木場遺跡。我在桶後越嶺道上遇到的巡山員也告訴我,伐木時代,從桶後運出的原木會經過兩處檢查站,其中一處就設在現今的龜山林務局員工訓練中心。

越過上龜山橋,約台9甲9.5K處,新烏路鄰近南勢溪畔筆直前進,道路前方有一巨大的山頭,平緩的山形,如倒蓋的桶子,那就是烏來的地標「大桶山」,而桶後溪就位在大桶山之後,因而得名。到了烏來,趕緊做最後補給,尤其是行進糧與備用糧。如果精力旺盛,可以在烏來觀光大橋先岔出到加九寮步道看看,這是拆除舊台車軌道改建的步道,除了坍塌後的改道路段外,整條步道平緩易行,這也是台車道最大的特色。


山神的迎賓禮

從烏來到孝義派出所這3.7公里是較艱辛的爬升段,其中有幾段的坡度超過8%,進孝義派出所辦理入山證,同時也把水壺補滿,走到前方平台眺望溪谷,向左望,大桶山平緩的稜線讓人一眼就認出他,在他前方還有一座山頭烏來山。向右望,陽光從雲隙灑落山谷,山嵐如蛟龍從桶後溪谷翻騰而上。

整理好隊伍,拍下誓師定裝照,再高舉單車喊一下口號,桶後,我們來了。熱血的踩上踏板,1.9公里來到孝義部落的岔路口,這裡是台9甲西部路段的終點,也是桶後林道的起點。林務局在這裡設置了管制站,進入桶後的機動車輛有總量管制,必須事先向林務局申請。單車有VIP級的禮遇,打個招呼後徑自長驅直入,獨享整條林道的幽靜,獨掬整座山谷的翠綠。


五星級的單車道

桶後林道先派出藍鵲家族來迎賓,十來隻的長尾山娘優雅地滑過林道上空,翩翩的倩影勾起無限的讚嘆。2.3K處藏著第一份小禮物,林道旁是陡下的山壁,完全沒有遮蔽,展望極佳,可以瀏覽溪谷與群山,南勢溪剛好在下方轉了近300度的大彎,這曲流就是地質學上的牛軛地形。

2.8K路邊山壁就有約十公尺高的水簾懸掛, 水量豐沛的瀑布自懸崖飛流直下,水珠飛濺,氣勢磅?。趕緊招呼魏老師,大家幫忙把單車扛近瀑布,再怎麼辛苦,也要拍攝「單車佳人、在水一方」的代表照。前進到3K,大片崩塌,重建工程還在趕工收尾,這就是桶後封閉兩年主要的原因,工程材料堆滿附近路面,單車可以輕易通過,開車進來就有得「喬」了。

5K以後的林道完全平緩,這段林道很可能就是利用原來的台車道改建的,道路兩旁的大樹遮天,在許多路段形成綠隧道,因為桶後林道已全部鋪上柏油,所以這段林道可說是大自然送給愛好山林的新手車友最好的禮物,緩上坡幾乎讓人忘了他的存在,即使是新手,也可以邊騎邊談笑的前進。


玉樹絕壁 綠水藍天

6.7K處,大夥兒自動靠邊休息,這裡有一座攔砂壩,壩下還有幾層階梯狀的阻隔體,每一層阻隔體都有開幾條水道,水量大的時候,後方的攔砂壩形成漂亮的水簾瀑布,壩下的阻隔體則是奔流的水路。再往前行,沿途有多段連續S形的轉彎,眾人紛紛舉起相機,留下最美的彎道與最美的單車背影。

8.2K附近有桶後林道最壯觀的岩壁路段,筆直的黑色峭壁矗立在路旁,墨黑又久遠的巨大山體與短暫的渺小過客形成強烈的對比。心靈沉澈的騎在林道中,陽光灑進心裡,溪流穿身而過,沒有了自我,卻有了世界。

9.6K處,一彎碧潭,白色沙洲,許多人的青春回憶留在這裡,在桶後沒有管制的時代,很多人的第一次露營就在這裡。到了11K,再度遇到攔砂壩,這座更大,水流也較豐沛,除了水廉瀑,大夥兒更是樂得跳拍,似乎要把流逝的青春找回來。


13.1K,柏油路終點,也是桶後林道終點,溪畔是有名的桶後吊橋,路尾的護欄隔開了現代與原始兩個世界,越過護欄,就是屬於登山車的荒野了。


登山車的世界

護欄旁有一支0K木樁,這裡是桶後越嶺道的起點,一段小爬坡,進入單軌山徑的世界,泥石的路幅大搭約只有一台筆電寬,有時兩旁的植物幾乎就要襲奪過路面,潺潺溪水一路相伴,有時只聞聲響,有時就緊靠在約3米高的河岸邊,很愉快的一段迎賓路。

0.7K 遇第一條支流,越嶺道上第一處涉溪點,夏日玩水最好的地方,也是煮咖啡、午餐的絕佳地點。



涉溪上岸後,經過一小段長草間的單軌山徑,進入小片的柳杉林,是越嶺道上與柳杉林的第一次接觸。

1K的木樁後方,長約一米的蛇皮就痕亙在路徑上,很可能是幾個小時前留下來的。

1.1K,小型坍方,這是一處新的坍塌點,還未有輔助穿越的人工設施,自行高繞通過。


接著是一段很享受的單軌山徑

到了1.7K,一米寬的泥石草徑蜿蜒在大片的柳杉下,越嶺道最美的一段杉木林。眾人來回穿梭在林間,不捨前進,雙輪在參天的柳杉林中蜿蜒,單車與森林譜出最振奮的進行曲。

第一處長的木棧道

2K,穿越土石流肆虐過的溪床,爬上河岸後,很快又下到溪床,扛車穿越累累的大石,急攻上岸,回到綠意盎然的林道。

2.4K,舊的坍塌高繞點,高繞路徑漸崩壞,有一小段路很驚險,一側是矗立的山壁,一側是約二樓高的溪谷斷崖,最好把車扛在靠近斷崖的那一側,萬一有閃失,先保住人身安全。


大河戀的氛圍

2.5K,輕快地騎行在木棧道,以前這一段需辛苦的下切,扛車穿越溪中的濕滑大石,現在,愉悅地體驗山水,細細地品味大河戀的氛圍。

接著是一連串的綠色隧道,翠綠的草皮包圍著單軌山徑,陽光穿過密林,流洩在綠地毯上,如夢似幻,車友的讚嘆迴盪在青翠山谷中。

2.9K是烘爐地山登山口,有座吊橋穿越桶後溪,吊橋已毀損。在伐木的年代,這裡曾是一座集木場。

3K到4K是一段快樂的騎乘,連續多處柳杉林,還有巨石矗立在林道旁,每穿越一片森林都是驚呼,不覺放慢腳步,深怕破壞這片寧靜,相互拍攝,流連忘返。




3.5 K,一段鄰近河岸斷崖的單軌路徑,沒有把握,最好牽行而過,有經驗的登山車友,膽大心細地騎行而上。純粹從照片視覺的角度看,臨溪的這段路很能表現桶後越嶺的特色。

看到這濕滑的木板,千萬不要騎!

巨大的姑婆芋


地獄之門

天堂的聖詩在4.2K嘎然而止,地獄之門開啟,連串的木階梯陡上雲端,不要懷疑,單車上肩,扛吧。跟幾年前的泥石與繩索相比,有木階可上已經很幸福了。大汗淋漓、心臟似乎要跳出身體,第一次越嶺時,我就是在這裡想要升級單車,不惜代價也要減輕一、兩公斤的車重。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越野車友陪同,或者自覺體力已耗盡者,最好在4.2K處就折返。

4.35 K 再度進入柳杉林,這一段可與1.7K的柳杉林相媲美,不同的是這裡的越嶺道是較窄的單軌,更有原始的風味。雖然不時需小牽一下,總算能喘口氣,享受短暫的平緩騎行。

4.6K 開始不間斷地牽車與扛車,不斷地下切、高繞,跨越滿布巨石的支流,密林中的溪谷濕滑,步步為營。越嶺道也不時逼鄰桶後溪,一側是山壁、一側是數公尺高的溪谷,緊抓著山壁邊的繩索小心前進,遇到滑溜溜的木梯下切時,更是繃緊所有神經,集中注意力踏出每一步。



總在野地相遇

在跨越一條支流往上爬時,遇5人登山隊,其中一位是認識的車友,熱愛戶外活動的人總是在荒野相遇,興奮的留下合影,他們一早從越嶺道西端出發,已經到東端折返,提醒我們之後有一場硬仗。

4.9K,遇巡山員兩人,巡山員很高興地要求與我們合照。他們有聽過單車越嶺,半信半疑,這次為了重新開放,沿路巡察危險路段,拉上黃色的警告布條,沒想到遇著我們,終於證實了傳聞不虛,當然興奮不已。

正好請教巡山員當地的伐木歷史與林業現況,我很好奇,桶後越嶺道沿線有多處柳杉林,這是伐木後的新植林,但林道只開闢到桶後吊橋處,當時伐木後是如何將原木運出去的?巡山員告訴我們,伐木後利用流籠將原木運到烘爐地山登山口附近,經過裁切後再用流籠運往林道,用卡車運車去,為了防止山老鼠,還在阿玉(孝義)及龜山兩處設立了檢查哨。

我們相遇的地方,剛好在一處柳杉林的邊緣,巡山員指著一棵葉似鴨腳的喬木說,這是江某,木材軟,早年常用來做木屐、火柴棒、及蒸籠。在秋冬季節,樹頂會開出綠白色傘狀的花,花瓣細小,很難分辨雄花雌花,公的母的分不清,不男不女,所以台語稱為「公母」,翻成國語就是「江某」。

巡山員轉過身,指著另一棵高度約10公尺的喬木,這是山龍眼,果實茶褐色很像龍眼,但不可食,有毒。這些都是在地原生種,雖然柳杉是人工林,但經過幾十年,在地原生樹種又慢慢地混生進來,樹種越來越多樣,慢慢轉變成自然林。


心臟還留在體內

5K,海拔高度約640M,陡上的木階梯預告將進入越嶺道最痛苦的一段車騎人路段,沿途不斷的上下,讓人喘到不想拍照,隊伍越拉越長,每前進一段,就必須停下來等待所有隊員到齊,彼此有照應,也讓大家可以喘息。

5.5K 海拔高度約670M,脫離密林,已經爬升到可以瞭望桶後溪谷的高度,鞍部似乎在望,在最後一條支流整備後,扛著車一路陡上。

6K,感謝上蒼,我的心臟還留在身體內,終於上到小礁溪山和烘爐地 山之間的鞍部,這是全程最高點,海拔744M。

穿過鞍部,就算是翻越雪山山脈了。鞍部上的植物與溪谷中的密林完全不同,整片的草坡讓人頓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只見單車越嶺的騎士。被車騎了快兩公里,看見草坡上的單軌山徑,每個人都想再騎回車上。但山勢極險,一側就是落差達20公尺的溪床,頂多小騎一段,還是牽車為宜、安全為上。


親吻土地 享受上天的微笑

6.5K 最後一次下切桶後溪,這是桶後溪源頭,溪床在乾季時可能完全乾凅。扛過溪床,騎上黃土草皮的越嶺道。

6.7K,我們高興地親吻東端登山口的標示牌,暢快的躺在步道口享受上天的微笑!

東端登山口出來後,還有約2.5公里的卵石農路才會接上水泥鋪面的產業道路,把座墊降低,小心操控,好好享受這段登山車專屬的路徑,如果輪胎較細,或胎面抓地力不足,在較陡或較顛頗的路段,最好還是牽行一下。

夏日越嶺總覺飲水不足,出登山口後一定會想找水喝。從東口出,約11公里可到最近的補給點礁溪鄉龍潭村。補給後有兩個選擇,直入宜蘭,搭客運或火車是最快的返家途徑;但我總喜歡折往礁溪,泡泡溫泉,再背著一大包的蘭陽特產,才願意跳上穿越雪隧的巴士回家。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坡度分析圖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Facebook 留言板
[回首頁]         [ 留言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