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克力胎在炙熱的土地上烙下亢奮的印痕, 武荖坑林道原來是伐木的作業道路,禁伐後沈寂了一陣子,水泥廠在上游採礦後,就成了運礦的道路,大型卡車將路面壓得很紮實,水泥廠後來改採纜車運輸,林道再度恢復寧靜,因為有三處穿越溪床,普通車輛無法通過,所以絕少車輛進入,而高速入溪床是夏日最暢快的享受,於是,武荖坑林道成了登山車的天堂。天堂上纜車的出發站就像霍爾的移動城堡,林道的前段緩升,過了中段後漸陡,尤其是最後段宛如天梯,要上天堂,果然就要騎過天堂路。 早年因為喜歡露營而來到武荖坑營地,後來因為童玩節又再度來到武荖坑,近幾年的綠色博覽會可能是年輕一代認識武荖坑的因緣。武荖坑位於冬山鄉、蘇澳鎮交界處的新城溪谷,新城溪主要由武荖坑溪與東武荖坑溪匯流而成,武荖坑溪流域位於武荖坑西側,東武荖坑溪流域集中在武荖坑南側,兩溪在武荖坑風景區南側附近交會。現在的新城溪水質清澈,早年消失的台灣原生種苦花重新現蹤,日本禿頭鯊在每年端午節前後,會從出海口溯溪往上游產卵,堪為環境保育的楷模。 武荖坑林道沒有明顯的地標,以往也沒有詳細的紀錄,特將行程整理以利參考: 從水泥廠左側進入武荖坑礦道,迎面而來的是高架的纜車,纜車從大白山頂的採礦廠運送礦土到這座工廠,大型卡車不再奔馳於礦道上,礦道成了登山車的樂園。 林道與纜車交會,護欄上的輪胎在陽光下映造出金黃的圖騰。 轉個彎,遇見武荖坑溪,對岸是武荖坑風景區,靠近我們的右岸有大片的草皮,這是綠色博覽會的場地之一。一座優美的拱橋連接兩岸,拱橋邊有一座五路財神廟,回程可在廟旁大略清理單車。
過了財神廟後,路上陸續出現積水,越野的興奮指數快速飆升。
3.2K,有一座武荖坑林道的標示牌,這裡時武荖坑林道真正的起點,變成礦道後,礦場人員從車站對面的入口計算里程,我也是沿用這樣的方式。 仔細看武荖坑林道的標示牌,怎麼會被大型的凸面鏡擋住。原來,它在一次風災後被吹倒,斷了一腳, 林務局可能不再維護,最後是一位車友所屬的越野車隊合力將其豎起,但因缺腳,所以接在凸面鏡上。 接下來的一段路,視野寬廣,往上游看,東武荖坑溪在這裡切割出一個美麗的圓弧。往下游望去,東武荖坑溪與武荖坑溪就在不遠處交會。 踩踏在礫石與泥土的混合路面上,開始飊汗。 過了4.5k,望見遠處的溪谷中有一座兩層樓的宮廟,溪水流經廟前,穿過林道路面,太好了,滑下去就可以玩水了! 有水就有動力,加速前進。先前遇到積水,大家都避過去,現在的積水避不過,也比較清澈,索性就直接快速涉水。 4.4K 第一處吊橋及玩水處,跨越東武荖坑溪到左岸。路基上的溪床已被卡車壓實,最深處約半個輪胎,平衡感好一點,就可以不落地過溪。 失敗也沒關係,剛好清涼一下。 水花還不夠清涼,全身浸入冰涼的溪水,這樣才是夏天! 夏日的團體照,就是要清涼! 東武荖坑溪左岸的慈申宮,此處雖然普通汽車無法到達,但整座宮廟還維護得整齊清潔,可見其在信眾心中的重要性。 5.2K 路邊有鐵線橋一座,猜猜看,這鐵線橋的目的為何? 5.5K,這是礦場設立的里程標記,為的是讓礦場的卡車司機及調度場間便於溝通,與公路單位設立里程的方式不同,它不是採整數及固定距離架設,礦場設立的里程標記除了里程數外,還有一個易記的名稱,通常名稱與當地的地景或卡車的操控有關,司機與調度場溝通時,可能不記得里程數,但用名稱就可以定位了! 早期的武荖坑溪遍佈嶙峋巨石,每逢大雨,溪石滾動互擊,產生如擊大鼓般的聲響。俗諺武荖坑大石鼓,我們沿溪畔上溯,幾無巨石! 6K,再遇鐵線橋,你猜到鐵線橋的功用了嗎?林道有三處穿越東武荖坑溪床,如果遇到大雨,溪水暴漲,卡車也可能無法通過,或另外,還有一些易崩塌路段,也可能讓人車受阻,所以,會在合適的地方,架設鐵線橋,必要時,人員可循鐵線橋穿越到另一邊緊急撤退。 林道中段的樹蔭還算濃密,夏天的一大福利。 易崩塌路段 7.5K 第二處吊橋及玩水處,跨越東武荖坑溪,再度回到右岸 要玩水,當然不能只是濺濺小水花,全身入水吧! 帶著全身的清涼上路,上坡加上豔陽,很快就烤乾了。 8.5K,彎頭,里程碑與地景真是相應。但是大夥兒一起緊急煞停,應該不是為了彎頭!
原來,龜大要過馬路,大家緊急避讓! 卡車停駛,再加上青天計畫的整治,看來武荖坑溪的生態已漸漸恢復。 滑過彎頭。 8.1K 第三處吊橋及玩水處,東武荖坑溪的一條主要支流穿越林道匯入主流。 8.3K - 8.7K,武荖坑林道最美的連續S行路面。 美麗中暗藏著累人的陡坡。 9.4K,左岸有纜車的中繼站,這是地獄的門房,因為....... 從這裡開始,進入讓人痛不欲生的長陡坡路段 大石鼓的地形出現在長陡坡路段,累累巨石布滿這一段東武荖坑溪床。 筆直的峭壁矗立在林道旁,兩旁都是美景,只是,大家都在努力與地心引力奮戰,不知道還有幾人有餘力抬頭駐足欣賞。 10.1K,水泥涵管跨越東武荖坑溪到左岸,極陡,心臟的跳動聲響幾乎要與喘息一樣大聲了!
兄弟爬山,只能各自努力! 中箭落馬也沒關係,用牽的也不會慢多少!
10.8K,溪床上有水瀑,藉口拍照,停車喘息 : ) 藉口不能用太久,上馬繼續奮戰! 兄弟,衝吧!纜車的盡頭就是我們的終點了! 「再往前就會看得到的!」 最後一里路,繼續陡上! 用牽、用推,不管用何種方式,都要撐過這最後一里路。
霍爾,我來了! 城堡是採礦場的辦公室,礦場在這裡設下關卡,再往前就是大白山頂的採礦區域了。 我們在關卡前休息集結。提醒大夥兒降胎壓,座管降低,控制速度,好好享受下坡的樂趣。
殿後拍下伙伴下滑的身影,也對比山勢的險要,這裡是中央山脈的最北側,與花東的地形頗為類似。
霍爾的移動城堡,我們一起騎過! 滑吧,享受汗水與毅力賺來的海拔高度。 回到 8.1K,第三處吊橋,停車,埋鍋造飯。 東武荖坑溪的支流水清見底,水面上拍還不夠,硬要潛入水中拍! 古董兄的現磨手工咖啡開張了!
泡在冰涼的溪水中,品嚐一口香醇的咖啡,伴著唧唧蟬鳴,真是夏日最頂級的享受! 蝴蝶也聞香而來!? 酒足飯飽(沒有啦,大人),大家開始玩起水花的拍攝,看了一陣子,大家始終太含蓄,總覺得水花不夠美,好,換我上場! 怎麼樣,夠美嗎(感謝游老師幫我記錄下這一瞬間)。不要猶豫,加速直衝入水,美麗的圓弧水花就是你的。(我承認,我的武器比較好一點,29吋的大輪徑提供較大的動量與慣性) 回家了,每次從林道出來都很珍惜,不知道下次想要再來時,林道是否還在? 1898年,伊能嘉矩進行「平埔族調查旅行」進入噶瑪蘭奇武荖社,採集記錄了一首噶瑪蘭的「戀妻歌」。 經過了一百多年,我們騎過伊能嘉矩採集的原野,戀妻歌已不能聞,青山巨變,唯有藍天。 世事本無常,知道無常,才會珍惜,當然,知道無常,也要學會放下。 但願我們能把藍天留給子孫,百年後,子孫還可以騎進我們記錄的林道。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坡度分析圖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Facebook 留言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