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喀羅古道 養老段
養老-栗園-馬鞍-武神
輕挑戰路線 (新竹縣)

里程 16km, 總爬升 364 m
旅行日期 2013/12/23
旅行時間 4:15
留言與討論

  



在聖誕紅綻放的季節,當感恩與瘋趴在臉書上洗版時,我的心總是飄向迷霧濕滑的古道中,於是,我在寒冷的雨夜中離開溫暖的被窩,踩上踏板去拜訪林道中久別的兄弟,與老友一起騎過青翠空靈的幽谷,溶入滿山耀眼的金黃星火中。

歲末是感恩的時節,這是一篇回憶文,謹以此獻給多年來陪我一起騎過、一起走過的朋友們。




眾神的花園
八度西,海拔1450公尺,離開台北兩個小時後終於爬上了宇老,搖下車窗,吸一口熟悉的空氣,在呼出的煙霧中,彷彿又看見了幾次騎經這裡的浮光掠影。我永遠記得第一次,歲末從宇老進入秀巒的感動。在宇老的稜線上,望著玉峰溪谷,斷岸千尺的河階伴著碧綠的潭水,重巒疊嶂的青翠中,處處爆發的金黃與橘紅,台灣冬季特有的煙火,將馬里科灣妝點得如詩如幻,這片後山中的後山,就宛若眾神的花園。

南方的雲開了,橫亙的雪山山脈如天龍盤旋在雲端,大霸尖山獨特的山體在冬陽下發出耀眼的金光。懷抱著聖山的祝福,進入田埔部落,在物資缺乏的地方、原始與現代的交會點,在雲霧與彩虹的故鄉,我看到了人類精神的光輝從炊煙中冉冉升起,雲縫間流洩的耶穌光點亮了教堂邊的楓樹,嚴寒清新的空氣洗淨腦中的混沌、洗淨了心中的塵埃,在荒野中最接近上帝的部落,我遇見了季節色彩幻化的心靈聖境。


繽紛的古道東口
往秀巒的秀錦道路是台灣冬季最繽紛的一條公路,青楓、楓香、烏桕等深秋變葉植物,為這條後山的聯絡道路換上聖誕的舞衣,薩克亞金溪畔矗立著巍峨的軍艦岩,宛如英勇的泰雅戰士,在碧藍的潭水中準備揚帆出航,一旁佇立的是送行的泰雅少女,不捨的眼淚感動整片山谷的青楓,化成獻給戰士的美麗哀愁。

軍艦岩後方是橫跨薩克亞金溪的「控溪吊橋」,控溪吊橋不只是秀巒的著名地標,「控溪」更是秀巒的舊稱。日領時期,控溪是霞克羅古道東端的起點,所以看到這座吊橋時,腦中已開始充滿古道的氛圍,我總會想像,昔日的登山客是否也在這裡 - 邊泡著野溪溫泉、邊讚嘆大自然的壯麗?


歷史的煙塵
霞喀羅古道橫越新竹尖石鄉及五峰鄉,最早是泰雅族西遷的路徑,也是部落間訪親、狩獵的社路。日治時期為了監控原住民,利用原來的社路修築為「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又稱「霞喀羅大山越嶺道」。


社路與警備道的道路規模有段很大的差距,社路就如同登山路徑,僅供步行,路幅窄,依地形、地貌攀爬或下切,起伏大。警備道多會考慮武器與補給的運送,所以路幅都超過一公尺,而且坡度也有一定限制,多沿等高線緩上緩下,遇障礙還會架橋穿越,平緩易行,移動快速。


日本人於西元1910年至1921年間分段修築警備道,約從現今的五峰到秀巒,完工初期是警力配置高峰時期,全線設置了25個駐在所,密度之高居全台之冠。根據1935年台灣總督府警務局公布的「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駐在所區間里程,當時的警備道從十八兒(五峰)到控溪(秀巒),全長60公里,還維持著14個駐在所。


日治後期,除了警察、林務官員,登山客也常使用此道路,當時攀登大霸尖山,都會利用這條步道,也會於駐在所借宿,較大的駐在所如薩克亞金(白石)、田村台等,更有「酒保」供應酒類與糧食。光復後仍保留大部分的駐在所,改稱派出所,縮小編制,步道中間的白石派出所更是到七十年代才撤離。

霞喀羅國家步道
現今,西端五峰到清泉有122縣道,清泉到石鹿間有清石道路,東端秀巒到養老也有產業道路,林務局將石鹿到養老間的警備道整建成霞喀羅國家步道,里程從石鹿端起算,到養老端約22.5公里,依序經過田村台、松下、楢山、朝日、柘楠、白石、見返、武神、馬鞍、栗園等10座駐在所遺跡或遺址。

白石駐在所位於霞喀羅國家步道中間,一般兩日的健行團多會在此扎營。如果沒有安排東西端的接駁,健腳者多會以白石為界折返。大體而言,西側前段有數段攀爬與階梯地形,需要較強的扛車體能,東側較平緩,容易入門,馬鞍前方的高繞是第一道障礙,過了這道障礙幾乎就可一路到達武神。

台灣多雨多颱風,國家步道整建完成後常因坍塌而封閉,幾處嚴重的坍塌修護後需高繞或下切,對單車越嶺是很大的挑戰。其中尤以白石吊橋到武神駐在所間的下切挑戰最大。大多數的車友直接在武神折返,也有一些人會把單車停在武神,徒步下切到白石吊橋折返。當然,也有神人直取白石駐在所才折返。

夏天日照長,古道位處中海拔,氣溫宜人,是很受歡迎的路線。每年的12月是古道的另一個旺季,變葉植物青楓、楓香及臺灣紅榨槭將古道染成北國的秋色,繽紛的絕色總是吸引絡繹不絕的賞楓客,因為東端養老段的紅葉密度高、又綿延多處,是冬季最熱門的路線。

至誠動天
就像拜訪老朋友般,每年總是要來霞喀羅一趟。這一年的十二月,台北的降雨天數已經登上歷史第二高的紀錄。出發前一晚,面對氣象局下雨機率的預測,一直在思考是否應該中止這次約騎,畢竟,團體行動與個人是不同的,必須考慮團體成員的個別差異、風險、與道義責任。


但大家期待這次旅行已經一個多月了,又幾乎全是老班底,所以在風雨中毅然出發,到了養老,雨竟然停了,而且還出現行前通告中預測的「飛龍在天」景象,如白龍般的一條飛雲突然從薩克亞金溪溪谷竄升,很快地,又消失在翻騰的雲海中,這似乎已成了霞喀羅歡迎老朋友的方式了。更令人雀躍的是,當我們騎到栗園時,竟然從壯觀的竹林上灑下久違的陽光,只能說「至誠動天」!

冰凍的嚴寒中踩出踏板,從登山口至步道口的陡升驅走了全身的寒意,進入步道後濃密的樹林構建出綠蔭廊道,黑泥的路面潮溼、鬆軟、路感絕佳,「你回去,我不回去」,台灣小鶯唱著歌歡迎我們回來,烏桕、構樹等變葉植物更將山道妝點得秋詩篇篇,亞熱帶罕見的秋色,讓車友們邊騎邊讚嘆,大呼過癮!

松針地毯
20.5K前後長達數百公尺的松針地毯讓人印象深刻,古道沿著山體蜿蜒前行,如針的松葉將兩旁的山壁舖成一片金黃,柔軟富彈性的黃金大道讓人無比舒暢,甩開連日冬雨的陰霾,大力吸一口泥土的芬芳,用全身的細胞感受冷冽又清新的山風,踩過歲月堆疊的松針地毯,想像著百年前的旅人足跡也封印在地毯下,不知不覺就沉浸在霞喀羅歷史的底蘊中。

20K附近是第一處大型的楓香聚落,山漆與九芎伴著主角楓香拉開霞喀羅冬季的序幕,橙黃與橘紅在黑色與綠色的基調中創造出迷人的絢爛。

緊接著是第一片桂竹林,前方由幾根彎曲的翠竹建構出天然的拱廊,線條簡潔,極富抽象美感。後方有大面積桂竹傾倒、橫亙在山徑上方,一根根的褐黃與墨綠,交錯出滄桑的風骨,讓人完全沉浸在這片凋零中,來回騎行,體悟生命的深沉與成熟之美。

19.5K附近,先出發健行的車友發現一隻大山雞,鮮紅的臉,藍黑色的身體,銀白色的上背與中央尾羽,紅色的腳,這是罕見的保育鳥類-藍腹鷴,霞喀羅的生態果然豐富。19K附近,發現一座未標示的木炭窯,窯體約4x3公尺,窯壁上岩塊堆砌的坡坎仍清晰可見,也許,白石派出所尚未撤離前,泰雅族人還生活在這片山林時,這座木炭窯就供應著族人寒冬裡熱水的薪柴。

粟園竹海
粟園駐在所,位在18.5K處,建於1919年,光復後繼續使用到民國48年才撤離。原先是泰雅族基納吉群Tarakkis社所在,泰雅語Tarakkis即是小米之意。如今泰雅族的小米園已不復見,駐在所原址的地基猶在,但只留下約30公尺長的夯土牆遺跡。

粟園大片的桂竹林是古道上最絕美的空靈,像極了「臥虎藏龍」電影中的場景,搖曳的竹浪交織成翡翠的天幕,久違的冬陽從林梢撒落點點金黃,聞著竹葉的清香前進,人車一體地蕩漾在翠竹掩映的綠海中。

出了竹林後又是一片美麗的楓香林,然後就是第一個挑戰,前方有一大片的崩壁,古道路基已崩散在薩克亞金溪中,只能循陡升的山徑高繞過去。上攀的路徑濕滑陡峭,需要強健的體能與扛車技巧,壯漢多的團隊可以接力一起通過,當然,也有許多車友選擇駐車於此,改採步行前進。


馬鞍楓林
高繞後回到步道,再前行一小段,突然間,一大片金黃籠罩山林,馬鞍(17K)到了。馬鞍有古道上最大的一片楓香林,即使每年都造訪霞喀羅,但行到此處總會發出由衷的讚嘆!一棵棵壯年的楓香拔地而起,高大挺拔、樹影婆娑,逆光下的樹林一片繽紛,從橙黃到赭紅、由亮橘到深褐,台灣少見如此壯麗的北國秋色。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馬鞍如火的丹楓總是讓人百般流連,「去年我騎到馬鞍時,一個人坐在這裡,欣賞光影的變化,一看就一個小時」盧導這麼說。


馬鞍是霞喀羅古道養老段的高點,海拔1460公尺,以最早在此開墾的泰雅族人Mawan為名。早期因為香菇栽培的熱潮,而在此栽植楓香,作為香菇的培植用材。熱潮過後,人為的力量退出荒野,但成蔭的楓香已佈滿整座山谷。

爬上馬鞍駐在所的階梯,房舍遺址位於道路上方的平台, 1922年,日本人設置「馬鞍警察官吏駐在所」,配置4名巡查、8名警丁,這裡曾經是12個人安身立命之所。現在平台四周仍可見砌石駁坎,還有5間房舍的夯土牆遺跡。站在歲月的煙塵上,感受歷史的溫度,抬頭往上望,大雨過後、碧空如洗,白雲下點點的金陽黃與翡翠綠是如此平和地融合在蒼穹下。


黃金林道
接下來是一段五星級的林道,楓葉舖面的黃金高速公路,穿過楓林迷人的剪影,窸窸窣窣地揚起冬日的絕色,總是捨不得騎完這五百公尺。16.4K處,已修復的大崩壁路段,雖然新路基頗寬,沒有十足把握,還是牽車通過為宜。過了大崩壁後回望馬鞍的楓香林,你一定會同意,台灣最美的楓紅就在這裡。




接下來的1.5公里是緩下坡,有幾處較危險卻又容易被忽略的路段,一側是山壁、一側是陡峭的溪谷,屬於災後修復的路面,路幅窄、轉彎角度大,最好牽行通過。



曾經在這段路聽到野狼的引擎聲,不久,兩輛野狼機車追上我們,不得不佩服原住民的藝高人膽大。三位住在五峰鄉的年輕泰雅族人,載著一位耆老回來拜訪原鄉,也做口述歷史的傳承。經由年輕人的翻譯與耆老交談,得知他已經快八十歲了,出生在白石,民國三十幾年,約國小年紀時才遷移到五峰,真的是霞喀羅的歷史見證者。

電線桿中的鄉愁
15K處是武神駐在所,駐在所在道路上方,有上、下兩層,以坡道相通,基地及坡道有完整的石砌駁坎。無建物遺跡,目前只見竹編工寮,可能是原住民做為種植香菇用途。發現一根老舊的電線杆,十字形的木桿上還留著礙子與殘留的電線,這警用電線桿被稱為「警察生命線」,想像昔日被派駐深山的日本警察,雖然貴為「大人」,卻也只能依靠這細細的電線互通有無,幾杯清酒下肚,在春天的櫻花下互吐鄉愁!

古道在武神後繼續向南,利用白石吊橋跨越薩克亞金溪到西側,再折往北約400公尺到達見返,才又朝西南的白石前進。從武神就可望見溪谷中的白石吊橋,隔著薩克亞金溪的對岸就是見返駐在所,見返離白石駐在所只有1.2公里,日人設立見返駐在所應該是戰術考量,從見返就可眺望到武神駐在所一帶的警備道路,利於緊急事故的處理。

大人的辦公廳
大部分的車友都會在武神折返,有強烈探索興趣的車友會停車在古道坍塌處前方,繼續徒步前進,15K的武神到14K的白石吊橋間,是古道毀損最嚴重的地方,修復後仍須攀爬天梯下切與高繞,步行已算驚險,如果扛車就需要高超的技巧、強健的體能,再加上團隊合作,除非是全程越嶺的神人行程,否則不值得嘗試。

白石吊橋是古道上最顯著的人造地標,寬約1公尺、長145公尺,與溪床落差達六十公尺。從這裡到白石駐在所約2.2公里,步行往返約需1.5小時,如果時間與體力足夠,頗值得一探。

白石駐在所是古道上保持最完整的遺跡,經修復後的房舍仍然保留著濃濃的和式建築風味。望著大人的辦公廳與官舍,我想著,不知道先前遇到的泰雅族耆老,是否跟駐在所的酒保大人買過糧食?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坡度分析圖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Facebook 留言板
[回首頁]         [ 留言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