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之路 特富野古道
特富野古道 (水山支線)
進階路線 (嘉義縣、南投縣)

里程 7.4km
旅行日期 2013/07/26
旅行時間 2:00
留言與討論

  



巧克力胎在鐵道上跳起了華爾滋,高聳入雲的柳杉如衛兵般筆直地列隊注目,空氣中瀰漫著清新的微甜, 畫眉清脆的天籟迴盪在林中。我在松針地毯上踩踏前行,時而在青苔木橋上滑行, 時而鑽行在赭黃又帶點青翠的石壁間。思緒在歷史的影像中穿梭,七十年前的小苗已長成巨木,開路的先鋒或許再也回不到這歷史的軌道,但山壁上的鑿痕依舊清晰地述說著百年來的故事。



時空交會的鐵道
八點,從石棹的露營地出發,沿阿里山公路上山,目標是嘉義與南投交界處的自忠,這次親子旅行的第二個目的地 – 特富野古道。車過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參天巨木羅列路旁,腦中開始浮現行前功課所閱讀的畫面,我開始與家人分享歷史在這裡交會的故事。

今日,我們4+2高速行駛在阿里山經自忠到塔塔加這段新中橫公路上,日據時期,同樣的路基上舖設著762mm軌距的窄軌鐵道,蒸汽火車從嘉義載著登山客一路上到自忠上方2.7公里的「新高口」,那是客運的終點,登山客從該處開始步行,攀登新高山(玉山)。

為了開採森林,日本人又從新高口將鐵道延伸到塔塔加,阿里山沼平到塔塔加這條林場鐵路稱為「東埔線」。東埔線沿途有許多支線,成魚骨狀地深入群山中的林場,其中一條支線從自忠延伸到東水山附近的林區,稱為「水山支線」。很幸運的,水山支線的路基大致保持完好,前半段已重新整理,成為特富野古道的一部份。最近,林務局在阿里山也修復了東埔線沼平車站到水庫神木這段長1.6公里的鐵道,並改稱為「水山線」,而遺留在特富野古道上的鐵道就成了舊水山線了。

再與家人乘著時光機回到上古時期,洪水淹沒大地,鄒族的祖先在玉山避難,洪水退後,天神引領族人下山,在特富野定居,這條下山的路徑,就是特富野古道。長久以來,這條路徑一直是特富野族人往返塔塔加的獵徑,七十年多前,鄒族先民還背負著戰利品光榮的走在回家的路上,直到日本人以此獵徑為基礎,架設了59座棧橋,修建5.2公里的水山線鐵道,運走守護鄒族千百年的參天紅檜與扁柏,原地種下成長快速的經濟樹種 - 柳杉。

五星級的越野路徑
台18線96.8公里處,自忠的雪峰護管所就是東埔線自忠車站所在地,前方的停車場視野遼闊,一停車,馬上就被羅列的群峰所震攝,崇山峻嶺,千巖萬壑,讓人由衷升起虔敬之心。日據時期,在鐵路旁就設有觀景台,今日,我們在停車場所讚嘆的壯闊絕景,應該與當時觀景台上的驚呼相似。

特富野古道入口就在雪峰護管所旁,古道全長6.3公里,前段3.7公里是以水山支線為基礎整建,舊鐵道與木板棧橋是前段最大的特色。鐵道的設計受限於火車頭的推力,有一定的坡度限制,所以前段平緩易行,直聳的柳杉綿延數公里,鐵道沿著山勢蜿蜒,除了幾處溪谷上下階梯需牽車或小扛外,其餘的路段堪稱五星級的越野路徑。

3.7公里後是以鄒族獵徑修建,落差大,幾乎全是階梯,只適合重口味的玩家,也可以就地鎖車,改採健行往返。想要騎全程的車友,最好先安排特富野到自忠的接駁,如果打算沿公路騎回來,要保留總爬升1300公尺的體力喔!


親子同遊 熱血與幸福交融
平常騎車越野,往往是利用週間的時間與車友約騎。這次在家庭旅行中,特別安排了幾條路線親子共騎,特富野古道是第一條越野路線。

為了讓家人有更深刻的體驗,我們前一天由東埔走台21線上塔塔加,沿途讓家人了解鄒族與布農族在這山區的勢力消長歷程,再從塔塔加健行到玉山登山口與麟趾山,感受昔日鄒族祖先的獵場氛圍;體驗日據時期登山客遇見新高山的感動。最後沿著台18線緩緩下滑至阿里山,領略當年東埔線乘客的一路驚嘆。

前一晚,在石棹露營,以蒼穹為屋、以大地為床、以星辰為燈,在天人合一的環境中,聽著鄒族老闆娓娓道出塵封的往事。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時代,他們必須比太陽還早起,辛苦地翻越多座山頭,才能搭上阿里山的小火車到嘉義採買生活用品。在地原住民的生活經驗雜談,就像一張張的照片,百年來的青光綠影在眼前一幕幕的上演….蒸汽火車頭、日本登山客、伐木工人、鄒族原住民等,不斷地流轉在夢中。

才出夢境 復入幻境
在自忠組車,等待約騎的車友們集合,讓沒車的家人先出發,我的廂型車塞滿露營器材,只能勉強再塞兩台登山車。所以,對於路線的挑選,都要考慮如何讓沒有車的家人一起參與。特富野古道不只適合親子共騎,因為路線不長,不騎車的家人也可以一起同行,只要慢慢騎、細細品味、多拍照,越野與健行的家人還是可以一起互動,擁有共同的古道回憶。

組車的時候開始與孩子分享「自忠」地名的典故:日據時期,東埔線在這裡設站時,為了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所以命名為「兒玉」站,光復後才改以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命名。或許,歷史的對抗在城市裡已經模糊,但在山林裡的鑿痕卻清晰可見。

 一進古道就遇到台灣罕見的標示「注意熊出沒」,不知道台灣黑熊的習性如何,記得在加拿大洛磯山脈與灰熊的第一次接觸,興奮、緊張、又極度害怕,離得遠遠的。但有過幾次經驗後,就越來越大膽,越來越靠近!如果能在這裡與台灣黑熊相遇,應該會是畢生難忘的經驗。

前晚大雨,一早放晴,古道路面還有點潮溼,但金陽已經在樹林間作畫,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清新的香甜,畫眉清脆的歌詠迴盪在林中,這一刻,時間似乎在此暫停、交疊。兩百多年前,莫札特在歐洲的音樂殿堂上用琴鍵歌頌上帝,同時期的台灣,鄒族的獵人也在特富野獵徑如琴鍵的土坎上榮耀天神。現在,我騎在鄒族的森林裡,雙輪在鐵道的琴鍵上跳起了華爾滋,松濤如浪、天籟飄渺,宛如騎進山神的聖殿中。

每一個轉彎都是驚嘆
即使中高海拔的空氣含氧量低,如史詩般的古道還是讓人HIGH翻天。古道在林場中蜿蜒,忽而遁入參天的密林,矗立的柳杉遮空蔽影;忽而滑過溪谷山崖,峭壁崢嶸、古木蒼勁。每一次踩踏都是期待,每一個轉彎都是驚嘆!



後大埔溪溪谷中的唐式涼亭是第一段的分野,再度爬上原來的等高線後,開始與舊山水線保留的鐵道密集相遇。

七十多年前種下的柳杉苗已鬱然成林,砍伐時留下的檜木、扁柏樹幹基部仍然屹立在林下,從基部的大小可以想像原來老樹的身形有多麼巨大,不知道伐木工人乘著山水線的火車來到此地時,是否也懷著忐忑畏懼的心砍下第一斧?

騎特富野古道是很特別的越野經驗,以前騎過的的古道大多是日據時期的警備道,路況相對較驚險。鐵道的規格比警備道高,當然相對平緩,遇谷架橋,遇山鑿石,有幾處穿越兩側都是石壁的通道,這是將整座山體直接鑿穿的工法,也是鐵道為了維持回轉半徑才會採用的昂貴做法。



令人屏息的高海拔路線
鐵道與林場組合成濃濃的懷舊氛圍,青苔斑駁的山壁,滿佈厥類與地衣的棧橋,更加深了歲月的感官刺激。在松針地毯上踩踏前行,時而在青苔木橋上龜行,時而鑽行在赭黃又帶點青翠的石壁間。背陽處可見群聚生長的蕈類,展現旺盛的生命力,青綠的苔蘚與地衣爬上鏽蝕的鐵道,腐朽與新生,看似對比,又似一體。蜿蜒在綠林的鐵軌與灑落的金陽形成絕美的構圖,難得筆直的一段鐵道與挺立的杉木更是鏡頭的焦點,停車佇足,讚嘆不已。


再度與健行的家人相遇,彼此分享觀察與發現:沿途有多棵樹形優美的臺灣雲葉,這古老的樹種是冰河時期的孑遺植物,另一種冰河孑遺生物是阿里山山椒魚,可惜我們沒有找到它。沒有鐵軌的路段,有時可以發現彎曲的鐵軌被棄置在崖邊。偶爾,在荒煙蔓草中,還可以發現廢棄的棧橋,不只興奮,也讓人與七十多年前的歷史有了更真實的連結。

3.7K處原路折返,用另一個角度欣賞這片山林。

在退下第一次接觸的激情後,視野更廣,感覺也更敏銳,發現許多隱藏在角落的美麗。

讚歎聲中結束了回程,心中不掩一絲的惋惜,實在短了點。如果沒有新中橫,如果那個追求開發的時代能夠有更長遠的眼光,今日,我們也許還有一條比水山線更長的東埔線。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坡度分析圖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Facebook 留言板
[回首頁]         [ 留言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