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與紅柿
鶯歌-大溪-石門水庫-關西-新埔-楊梅
輕挑戰路線 (桃園縣、新竹縣)

里程 100km, 總爬升 686 m
旅行日期 2012/1/9
旅行時間 9:30
留言與討論

  




冬日連綿的陰雨常常是北部單車旅行的金箍咒,只要老天爺唸起這咒語,金箍圈立刻緊鎖所有的單車活動,大家只能高掛戰鞋,把單車晾在家裡發霉。但努力觀察老天爺唸咒語的時機與方式,似乎可以稍見天機,在咒語稍弱的時刻,拋開台北陰漓的淒雨,乘著東北季風一路南騎,追尋北台灣低海拔最大的楓情,抓住全省最大的柿紅,重溫冬日久違的田園金陽,歡愉的色彩變化讓心靈突破了連續多日的灰色禁錮,即使再回到陰雨中的台北都會,車輪壓過積水也會濺起層層的彩色水花!

石門水庫的「楓」景是北台灣冬季的ㄧ大盛事,與奧萬大、武陵、或梨山相比都毫不遜色,當這些中高海拔山區的楓汛結束後,低海拔的石門楓情才要登場。每年十二月後,一波波南下的冷氣團雖然為北部帶來細雨與低溫,卻也為石門水庫的楓情持續加溫,冷氣團或寒流越強、持續越久,紅葉就越多、越美。艷紅的楓葉與金黃的槭葉為石門大片的綠海妝點出屬於冬日的色彩,陽光與山嵐輪番在林間舞動,時而璀璨豔麗,時而漫妙氤氳,山光水色、如詩如畫。

位於低線大溪收費站旁的幾株紅葉是標準的迎賓楓,每年的火紅盛況總會吸引所有的目光。園區內的楓情集中在兩個區域,西邊從收費站順著溪州大道一路往上延伸,東邊的槭樹公園是當地車友推薦的最佳賞楓地點,3000多株楓樹與槭樹將這片山林覽成一片金黃,從發電廠經中線收費站騎到高線收費站,完全沉醉在色彩的嗎啡中,直到出了收費站,才驚覺短短的ㄧ公里路竟然用了一個小時,寶貴的時光本來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啊!

關西是中午休息補給的好地方,純樸的小鎮散發著閒散的氛圍與濃濃的人情味。竹16鄉道是一條少為人知的絕佳單車路線,這條鄉道連結關西與新埔,在關西端名為中山路,在新埔名為關埔路,行前規劃關西到新埔的路線時,為了避開鳳山溪右岸較繁忙的118縣道,直覺就選了鳳山溪左岸倚山伴水的田園道路。騎進竹16鄉道,果然不負我的期望,恬靜閒適的田野風光讓人陶醉,維護良好的名家大院硬是將時光往回拉了幾十年,這條祕徑就像時光隧道,將人帶回昔日美好的浮光掠影中。

時光隧道的終點 - 新埔,就像一座急凍的古鎮,是北部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庄,一直有「北新埔、南美濃」的傳頌。新埔真正的開發始於西元1784年,嘉應州十多戶約三十多人移居到此,形成小市集,文獻上首度出現「新埔庄」之名。發展到十九世紀,新埔成為樟腦、茶葉和蔗糖三大作物的集散地,商業發達,居民富足,這些都表現在當地的建築上。新埔鎮的古厝、家廟、宗祠密度可說是全台灣最高的地方,在鎮郊的道路上,每騎幾分鐘就會發現引人駐足的古厝,到了鎮上,不管是藏身小巷內的家廟、宗祠、或佔地廣闊的老屋都叫人眼睛一亮,甚至還有一家全省僅存的百年「花店」- 中美茶室,不只是政府立案,還名列官方推薦的老店呢。

新埔是全台最大的柿餅加工區,每年農曆九月重陽節前後開始吹起的東北季風,北部的客家人稱之為「九降風」,這風從東北吹來,雨多半被阻隔在台北、宜蘭,風進到新埔時,變得乾爽,成為製作柿餅的大功臣,每年國曆十月開始,新埔北方的旱坑山谷,就被九降風染成一片橘紅的「柿界」。

從新埔到西北邊的楊梅、湖口一帶有許多條越嶺路可以選擇,但不管哪一條,都是長長的陡坡,在騎了八十多公里後,保證每一條越嶺路都會榨乾你僅剩的一點體力,讓你飄飄然地進入車站,搭上火車,先向流露著羨慕眼光的乘客吹噓一番,然後就一路笑著睡回家。




細雨中的鳶山堰,清新的空氣,層層山嵐,雨中騎車也別有一番風情。

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的韭菜專業區,固然秋天的韭菜花有濃濃的詩意,冬日細雨中的韭菜葉也別有脫俗之美。

看班長與Apollo陶醉的模樣,就知道這片韭菜田的吸引力。

從大溪到石門水庫,特意走內柵路,帶Jefferson與班長來看這座古宅。(這張照片是2010年拍攝)

第二次來當然會注意不同的建築細節

選擇不同的角度拍攝

從低線的大溪收費站進入石門水庫,收費站旁的幾株紅葉是標準的迎賓楓,紅葉與枯枝、白雲與藍天,形成一幅有深度意涵又構圖優美的畫作。

發電廠前,樹枯紅葉稀,濃濃的冬意畫面,特別請大家重騎ㄧ次留下畫面,Jefferson抗議鏡頭沒有對準他們,以為我在呼隆他們,看!我沒誆你,這比主角在中間的畫面活潑多了。

從發電廠旁進入槭樹公園,與我今年的第一株梅花相遇。

槭樹公園的金黃與火紅讓所有人都停下了腳步


3000多株楓樹與槭樹讓我們完全沉醉在色彩的嗎啡中。

週間的遊客稀少,楓葉大道成了我們的攝影棚。

除了全景,當然還要特寫啦。


這就是夢幻的單車道


單車楓葉情

騎上大壩,雨後的清晰度很高,視野極佳,林口台地歷歷在目。

大壩內波光粼粼,雲嵐舞動,山光水色、如詩如畫。

從高線收費站出來已近午餐時刻,決定跳過原來計畫的粗坑路段,直奔關西。

Jefferson向在地的MM打探到一家有名的食堂,曾家牛肉麵,平常日的中午,所有的桌子都坐滿了食客,一對老夫妻邀請我們與他們併桌,老太太很健談,才一入座,老太太就問:『騎車運動啊,運動很好很健康』。又說他們夫妻年齡加起來170歲,是從竹東過來的。我們私下驚嘆,真的是ㄧ山還比ㄧ山高,這麼大的歲數,還可以自己搭車趴趴走,真是令人佩服!

關西街頭的老屋,這裡真是中午休息補給的好地方,純樸的小鎮散發著閒散的氛圍與濃濃的人情味。

竹16鄉道是一條少為人知的絕佳單車路線,這條鄉道連結關西與新埔,在關西端名為中山路,在新埔名為關埔路,行前規劃關西到新埔的路線時,為了避開鳳山溪右岸較繁忙的118縣道,直覺就選了鳳山溪左岸倚山伴水的田園道路。騎進竹16鄉道,果然不負我的期望,恬靜閒適的田野風光讓人陶醉。

高平堂范家祖厝是ㄧ座令人讚嘆的活古蹟,沿途多座維護良好的名家大院硬是將時光往回拉了幾十年,竹16鄉道就像時光隧道,將人帶回昔日美好的浮光掠影中。

新埔鎮中心有三條東西向的街道,中間的中正路是最熱鬧的主要道路,南邊的和平街與北邊的成功街是尋訪新埔舊時代氛圍的好地方,但兩邊的風味迥異,和平街是富人家的深宅大院,成功街則是常民百姓的磚廊街屋。

和平街上的朱氏家廟
(攝於2010年)

陽光襯托出家廟的幽雅,讓人感佩前人的用心。
(攝於2010年)

朱氏家廟上的不知名小植物,有研究的車友請指點一下。(這植物名為"洋吊鐘",感謝 Birderguo 兄指導)

佔地廣闊的新埔潘宅,三級古蹟,可惜只能遠觀,無法進入。
(攝於2010年)

再往西,就是有名的新埔劉家祠(劉氏家廟),建於1864年,是一座單進三橫一圍屋的三合院。第一眼的感覺,這燕尾還真多啊!
(攝於2010年)

華麗的雕飾中不失沈穩
(攝於2010年)

功名多、匾額多是劉家祠的另一個特色

往北,來到民生街中正路口的新埔天主堂,奉獻台灣半世紀、曾獲史懷哲教師獎的西班牙籍神父桑朗度,曾在此擔任本堂神父,並在附近創辦內思高工,被譽為新埔人的活天主
(攝於2010年)

冬天吃冰透心涼,喜歡吃冰的車友千萬不要錯過成功街上的義順手工製冰廠,三代傳承八十載的製冰廠,一直堅持純天然不添加化學物質的製冰方式。
(攝於2010年)

一枝手工冰棒才12元喔,老闆娘推薦早上剛製作的金秸冰棒。

店門口還擺著早上才剛撥下的金秸皮。

百年的製冰機

製冰廠的對面有一家老式的理髮店
(攝於2010年)

再往西走幾步,就是全省僅存的百年「花店」- 中美茶室。

農曆九月重陽節後到農曆新年前是新埔柿餅季,處處閃耀著一片片金黃。

味衛佳柿園是旱坑里中最受攝影人親睬的柿餅加工廠。
(攝於2010年)

愛駒的輪圈也反射著一遍金黃
(攝於2010年)

數大便是美
(攝於2010年)

前置處理的加工線
(攝於2010年)

另一個角度

沿旱坑路繼續北上,在南平路上遇見太平茶廠古厝。
(攝於2010年)

從新埔到西北邊的楊梅、湖口一帶有許多條越嶺路可以選擇,但不管哪一條,都是長長的陡坡,在騎了八十多公里後,保證每一條越嶺路都會榨乾你僅剩的一點體力,讓你飄飄然地進入車站,搭上火車,先向流露著羨慕眼光的乘客吹噓一番,然後就一路笑著睡回家。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
(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坡度分析圖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Facebook 留言板
[回首頁]         [ 留言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