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就要結束了嗎』,這是2007年11月3日,單車環島的最後一天,與前十二天的作息一樣,六點不到就醒來了,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 旅行了一千多公里後,早已習慣了長途騎乘的體力負荷,身體感覺異常輕盈。旅行讓心裡放空,解除了在城市中的防衛,原來閉鎖的心也完全地敞開,細心地感受與閱讀沿途的風土、人、與事物。單車旅行把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讓我更能細細地品味隱藏在行、住、坐、臥中的大美。這樣的生活節奏有如在天堂,很捨不得結束,但又想回家了。 返家的路線直到掛上馬鞍袋、騎上踏板時都還未定。從新竹啟程,慢慢進入我熟悉的生活區域,大學及研究所的生活區域是以中壢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工作後的生活區域一直是以台北為中心,很少經過這些以前生活過的地方。屈指一算,學校畢業剛好二十年了,就回去中壢及中央大學看看,這兩個地方有許多的回憶,很符合回家的感覺。 騎在中大,騎在中壢/桃園/龜山這段路上,回家的感覺越來越濃了,一來是因為理智上知道離台北越來越近了,二來是心中的回憶一段一段被叫醒了。這段路是既熟悉又陌生,六年的黃金歲月,這段路是再熟悉不過了。相隔多年再重走一次,很多路段已經認不出來了。二十年來,舊金山、洛杉磯、東京、北京這些數千公里外的城市一直重複的出現在行事曆中,但這段離我生活圈僅四十公里的路,卻幾乎不曾走過,為什麼?因為交通工具的改變,高速公路與快速道路變成唯一的選擇。這是幸或不幸呢? 三年前開始單車生活,單車改變了我的距離觀念。以前出遊一定是開車,出遊地的遠近是由里程決定的,目的是旅遊點,從起點到終點是一種無聊的過程,所以一小時的車程都會覺得遠。即使某些路段風景優美,但坐在高速移動的鐵殼中是很難在腦中留下印記的。單車旅行把這種點狀的蜻蜓點水式旅遊變成了線狀的深度探索旅行,離開了封閉的車道,走進了田園與社區,每小時15到20公里的速度,可以更深入的接觸沿途的人物與風情,讓移動成為旅行深刻體驗的一部份。以前一小時車程的目的地(如台北到淡水),現在反而覺得近了。 環島以後,我更確定單車是深度旅行的好工具,單車旅行是我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的最佳方式。於是,我訂了一個計畫,盡量每週安排一次半天或全天的單車旅行。每次單車旅行前,都利用網路、書籍、雜誌做足功課,事前瞭解當地歷史、人文、自然、地理等狀況,這一次次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旅程,已經讓單車旅行變成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了。 「如何規劃單車旅行?如何規劃單車路線?」這是我最常遇到的問題,但我常感慨,即使瞭解了規劃的原則,市面上的參考書籍仍然不夠多,必須搜尋不同類型的網路資料才能慢慢拼湊出來。當OPEN ePaper編輯部找我為《BIKE 就是這樣玩桃園》做書評介紹時,我毫不考慮的就答應了,因為這就是一本規劃單車旅行可以參考的工具書。
Facebook 留言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