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道能敢」,這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不熟悉的名稱,是日本人名嗎?還是日本地名?都不是,這是一個位於桃園縣復興鄉三光村的泰雅族部落名稱,部落的族人是三百年多前從南投馬力巴(力行村)遷徙而來,「武道能敢」是從泰雅語直接諧音而來的漢字拼音,意為「聚居之地」。「武道能敢」屬於泰雅族馬里科灣群,「馬里科灣」是清朝的舊稱,指的是大漢溪上游桃園三光至新竹秀巒附近的玉峰溪谷。泰雅族在馬里科灣沿著玉峰溪畔及南北兩岸建立了許多部落,溪畔有玉峰部落、砂崙仔部落,北岸有武道能敢部落、馬美部落、泰平部落,南岸有爺亨部落、鐵立庫部落、石磊部落,從道路、電力開發的時間來看,這些部落與斯馬庫斯類似,都算是黑色部落 2008年底騎大滿貫,在玉峰道路上,望著北邊群山中綿延的馬美林道,遠遠的就被它所吸引。這次行前做足了功課,但騎起來卻有點沈重,除了爬升超過1000公尺外,回顧這一帶的歷史還讓人覺得有千斤重的大石頭在胸頭。 沿路經過的武道能敢、李崠山古堡都是泰雅族抗日的古戰場,雙方經歷過多次激烈交戰,死傷無數。最後日軍在巴陵的馬崙山、李崠山、及烏來山三處建立砲台,以優勢的武力迫使泰雅族人歸順。1914年,日軍沿著馬望僧呂山及李崠山稜線南面山腰開鑿武道能敢警備道路,並在中間設立泰平警官駐在所。這警備道路就是馬美林道的前身,馬美林道在地圖上稱馬美道路,林道的稱呼應該是因為這條道路穿梭在森林中,而由山友、車友所約定成俗的。查詢林務局的網站,查不到任何馬美林道相關的資料,在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的網站,我找到了武道能敢道路的資料,文化局的資料顯示,這條道路是在1970年代末期,由政府編列預算拓寬為可通車的產業道路。 目前馬美道路的東邊幾乎都是水泥鋪面,西邊靠近宇老更有約八公里的柏油路面,只剩下李崠山古堡東邊還有幾段雪山山脈特有的礫石路面了。雖然路面情況已大幅改善,但公路車還是不宜,光頭胎千萬小心,防刺胎沒問題,巧克力胎當然更能享受越野的樂趣。去程的馬美道路沿途可以觀賞爺亨梯田、玉峰溪曲流、及石磊部落,天候佳時,大霸尖山也清晰可見。回程的玉峰道路可以體驗大漢溪上游溪谷的壯麗,也可以發現石磊古道尚存的吊橋及其他遺跡。十二月到一月是馬美林道最美的季節,季節女神將整遍馬里科灣染成黃、紅色,讓人以為誤入北國之秋。三月也是不錯的季節,在馬美可以感受群山新綠的悸動,適中的溫度騎來格外舒爽。 從巴陵上路,進入桃113,目光第一個停留的就是左側上巴陵的馬崙山砲台。 桃113靠巴陵端的坍方已修復,全線路況都不錯。 過了大轉彎,桃113從巴陵橋上方經過,這裡是眺望巴陵橋絕佳的地點,巴陵橋有新舊兩座,我比較喜歡舊橋,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角度,只框取舊橋。 滿地的楓香葉及種子是否別有一番風味?春天沒有楓紅,但枯葉與新綠讓人深深體會生命的意義。 爺亨梯田,這北橫著名的景觀一路伴隨我們到馬美林道的前段。 經歷一季絢爛的山林,慢慢趨於平淡,準備迎接新生。 另一個角度的爺亨 武道能敢,就是這裡右轉,昔日的武道能敢警備道,今日的馬美林道 一開始迎接我們的就是一個超陡坡,Aladdin使出了龜行大法 馬美林道東邊大部分是水泥鋪面 未成形的耶穌光,心目中理想的畫面是一束的陽光灑在爺亨的溪谷上。 竹林是馬美道路、玉峰道路最常見的農作物。 這裡的海拔較高,山櫻花的花季較長 大崩塌,馬美林道最容易中斷的地方,目前已暫時修復。 崩塌處上方及兩側都還是竹林,觀察現場竹子的密度,這竹林才剛剛採收。
果然,我們在前方遇到運竹子的卡車。
過了大崩塌處不久,是一段較長的越野路段,是雪山山脈特有的礫石路面。 整理倒樹的原住民 林道的感覺回來了 再度接回水泥路面 遠方的平台就是馬美部落的一部份,旁邊的道路就是馬美林道的高點了。 對面山坡上就是石磊部落 原住民都很熱情,沿途的原住民都有幫我們加油的啦! 山中的桃花源 李棟山莊到了,李崠山古堡是學生時代熱門的登山路線,那時都是前一天走到李棟山莊,隔天才上去。現在,車輛已可直接到達李棟山莊,李崠山古堡已經變成當天來回的郊山路線了。 「山門不鎖待雲封 莊院無燈等月照」 莊主是何等的浩氣與豁達啊! 山友給的回應 「萬貫家財一頓飽 千間房屋一張床」 過了李棟山莊,馬美林道的西側是八公里的柏油路面,沿路有幾處高大的松柏,Aladdin覺得有點大雪山林道的感覺。
爬升了1000公尺,能量耗盡了,趕緊滑向宇老。 接上錦屏後山產業道路,這裡可以眺望大漢溪谷中的玉峰部落,也可展望南邊山坡上的石磊部落。 眺望鎮西堡一帶山區,中間是上次拜訪霞客羅古道所走的秀巒道路。下方是等會兒要騎的玉峰道路。 午餐時飄起了小雨,經由老闆娘的指引,我們在雲中隱約的找到大霸披著積雪的身影。(中間的黑色山頭,右邊後方的白色塊就是大霸的積雪) 休耕的田地,油菜可觀賞又可養地 這段的大漢溪又稱玉峰溪,陡峭壯麗的山谷總是讓人駐足讚嘆!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直幅拍完換橫幅 還是覺得無法表現出現場完整的感受,再連拍三張,接成全景圖(按這裡看大圖) 玉峰溪谷,我再次找到今年的新綠 無數個髮夾彎,從宇老急降到玉峰溪谷 玉峰部落有一種絕世的美 很喜歡新竹的鄉道,在靠近原住民部落的地方,都會漆上有當地特色的圖騰。 過了「下文光」,還未進入泰平隧道之前,玉峰溪上有一座長距離的吊橋,同心橋。在玉峰道路、石磊道路尚未興建前,日據時代這裡就有一條古道(當時沒有名稱,現在有人稱他為石磊古道),從對岸石磊部落通往泰平、與武道能敢。這吊橋是部落族人協力建造的,所以稱為同心橋。 過了泰平隧道後,左方有一個美麗的溪谷 我們在溪谷旁發現了吊橋遺跡,說不定那也是石磊古道的一部份。 舊屋,砂崙仔部落,最後一張照片了。帶著有點沈重的心情來,帶著淡淡的愁離開。
坡度分析圖 Facebook 留言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