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木柵景美間以前的路上交通是靠「人力台車」嗎? 更重要的是,這些史蹟可以騎車拜訪!感謝車友阿拉丁專程帶我走了這條路線,還沿途為我解說文山區相關的史料。阿拉丁的先祖是早期進入木柵開墾的張氏家族,在木柵開墾已經有兩三百年,他的解說讓我得以瞭解許多網路與文件上找不到的紀錄與知識。準備好要來一趟文山區的史蹟探騎之旅嗎?Let's go! 最早注意到「台車」這種交通工具是在讀鹿野忠雄的「山、雲與蕃人」這本書時(很抱歉我引用原始書名,對原住民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原著於昭和16年出版,中譯本由古道史蹟研究專家楊南郡先生翻譯,2002年複刻出版),當時很驚訝竟然有這種縮小版的火車車廂,而且還是用人力來推動。鹿野在「卓社大山之行」一文中詳細地描述了這種當時臺灣特殊的交通工具,這次登山之行他坐了兩段台車:集集到埔里、水里到東埔。 『客人坐在台車上,雖然有帆布遮陽,正午的陽光仍熾熱如火,暑氣逼人。一個苦力彎著腰從後面推車,曬黑的皮膚滲出的熱汗瀑布般直流;而乘客則對推車的苦力視若無睹,悠閒地抽煙。....台車行駛間,好幾百種熱帶蝴蝶群舞,每一種都有嬌豔的色彩,有的飛舞於草叢間,有的甚至群飛於軌道上,台車接近時如落花般飄散,而闊葉樹上的蟬鳴不止,蟲蝶正狂歡於夢幻似的白日世界。...』 當阿拉丁問我想不想看看木柵的台車站遺跡時,我有點愣住了。沒想到這種似乎只在書上看得到的「古代」交通工具也會如此真實,而且還曾行駛在景美與木柵之間。 木柵路三段,麥當勞對面有一片鐵籬圍起來的空地,從木柵路上無法看到裡面,必須繞到後方的巷子,巷子這邊是鐵絲圍牆,可以清楚看到內部的建築物。 巷內高齡的巨樹見證著這裡的歷史故事 現在看到的建築物大約建於民國四十年代,當時公共運輸系統(公路局、指南客運、欣欣客運)先後在這裡設站,木柵老街這一帶就發展成為台北至石碇的客運中繼站。 更早之前,這裡是台車站,台車從景美沿著今日的木柵路到這個台車站。推測台車站荒廢了一段時間,後來木柵需要一個大型的公車站,就利用這舊址興建。 木柵與景美在日治時期都隸屬深坑庄,台北縣政府資訊服務站中關於深坑之開發簡史提到(http://www.tpc.gov.tw/_file/2890/SG/20074/D.html),「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年)鋪設景美至深坑之輕便軌道,用以運茶、運煤和載客」。這輕便軌道,應該就是阿拉丁所說的台車道了。 進一步查閱日治時期的地方志書「文山郡管內概要」,書中記載「手推車或台車係由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所經營,以景尾為起點,經木柵、深坑至石碇,...,大正十五年昭和元年中的乘客人數有六萬三千餘人,載運的貨物有一千六百萬餘斤」 這應該是廁所,與車站是分開的。 沿著木柵路往東騎一些,進入開元街,開元街是木柵的老街,「文山教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這座舊教堂建於1962年。 從老街出來,往「道南橋」騎,從橋旁可以上到堤防,堤防上有文獻會立的「木柵舊址」石碑,碑文記載木柵地名的由來、及木柵舊址所在。 以前的景美溪河面寬廣,水深數丈。最早的道南橋興建於民國24年,是指南宮為方便香客上山參拜而出資興建的。道南橋興建前,景美溪兩岸的交通需靠渡船,阿拉丁的家族住在對岸的山上,因為長輩擔心渡船的安全性,阿拉丁的父親無法到木柵來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 對岸政大前方,萬興里這一帶的古地名是「十一命」,時至今日,老一輩的的木柵人還是這樣稱呼。相傳清朝時,雖然漢人畏懼原住民,但還是有些漢人渡過景美溪來開墾,可能因為之前的某些衝突,引發原住民「出草」報復,,有十二位農民在田間被追殺,其中一位躲到大竹蘿中逃過一劫。後人來在山腳邊埋葬了十一位罹難者,後人就因為這個事件稱呼這裡為「十一命」,日治時期官方覺得不雅,改稱「新興」,光復後更名為「萬興」。 過道南橋,從橋旁鑽入提防邊的小巷往北騎,阿拉丁邊騎邊說:「因為年久失修,那十一位罹難者的墓地很殘破。六合彩流行的時代,木柵地區有一位組頭,賭運一直不佳。後來向十一位罹難者祭拜祈求,立願如果中彩將重修墓地。結果真的中了!」 轉入新光路一段159巷,我在巷底看到了十一命廟,雖不若大廟的規格,但已經比普通的土地公廟大多了。 與一般的廟不同,這裡的香爐插的竟是香菸 牌位上使用的還是日治時期的官方地名
九月時曾經拜訪三芝、石門一帶,在遊記中讚嘆先民在滿佈火山溶岩的落石堆中開墾出梯田。阿拉丁告訴我他有過類似的經驗,有無興趣看看他少年時期取石堆塔的遺跡、騎一下附近的古道,就這樣促成了這段探騎。 沿著新光路繞過木柵動物園,來到國道三號下方,這裡是猴山坑溪匯入景美溪的地方。我們在這裡停下來,阿拉丁說「以前這裡是可以游泳的,也發生過一些意外,但現在溪裡的水少的可憐。猴山坑以前有許多梯田,梯田用的都是猴山坑溪支流的水,支流的水是附近森林涵養流出了。因為台北市區的開發越來大,熱島效應越來越嚴重,台北盆地內越來越乾燥,森林涵養的水越來越少,最後因為缺水,猴山坑一帶的梯田只好廢耕。這與北海岸橫山一帶梯田廢耕的原因不同,那一帶廢耕應該是因為人口外移的關係。」 續往前行,進入深坑鄉界後路名變為文山路三段,注意右側,有一座廟叫天龍宮(在阿柔洋產業道路前約700公尺),我們順著廟旁這無名的道路上山(路口有指標往「公館後」)。雖然是無名的道路,但路況還不錯吧! 阿拉丁特別提醒我看這座高壓電塔,注意看,有何不同?這裡是兩條高壓線交會的電塔,對照Garmin的Taiwan Topo地圖,這兩條高壓線都是從深坑方向來的,一條到政大,一條到新店灣潭。 過了高壓電塔後,汽車通行的路段就要結束了。 路面變窄,也較陰濕。 為了體驗完整的猴山坑古道全貌,阿拉丁特別繞了一圈帶我從深坑這一側上來,從天龍宮開始的這無名道路就是以前古道的路線,當時這條古道可以一路延伸到格頭。日治時期深坑是這一帶的行政及集散中心(當時台北州文山郡下設有新店庄、深坑庄、石碇庄、坪林庄,深坑的發展遠高於木柵、景美),所以附近的山區發展出許多通往深坑的道路,猴山坑古道就是其中一條。 這是阿拉丁手繪的猴山坑古道路線圖(不含格頭段) 現在這古道有許多段已經找不到了,有些路段也建了現在的道路,我們盡量沿著原來的路線走,散佚的路段才找替代路線繞過去。 再往前行,開始Off-road 牽車前進 無名的小湖,Google 地球上看得見喔。 推車爬坡進入竹林 阿拉丁說「燃燒雜草、竹子是有機耕作的一種方式」 阿拉丁正在解釋「叢生竹」與「散生竹」的不同生長方式,後方的綠竹是叢生竹。 騎過竹林 出了竹林就是新光路二段74巷,對面山谷稜線上有一個貓空纜車的設施。 沿著新光路二段74巷來到清龍宮,阿拉丁要帶我去看幾個遺跡。
清龍宮的廁所旁就是炮子崙古道的入口,在入口旁有一座嘉慶年間的古墓,大約有兩百年的歷史。 墓旁的后土碑 炮子崙古道,從路面的基礎來看,應該是早期農民種茶行走的茶道。 阿拉丁要帶我去看一樣特別的東西 噹噹......就是這個.......這是什麼???這是被雜草淹蔽溝渠,許多人都走過炮子崙古道,但應該沒有人注意到古道旁的溝渠。
再來一張廣角,古道左方的溝渠依稀可辨 這不是天然的水道,溝渠內還可看到許多石板塊堆疊出溝壁與溝面 阿拉丁解釋,這些渠道是引水用的,將炮子崙這一側的山泉引到梯田中使用。每條渠道都由一些農民共同出力興建與維護,有時不同的渠道團體為了搶水還常有糾紛。 再往上走一段,來到一個凹陷處,「這裡以前有一個小池,附近的山泉匯集到此,有兩條水渠從這裡取水」 古道上的小木橋,據說那橋面的木片都是取自報廢的供桌。 從清龍宮出來,可以看見一片山坡,梯田的舊狀依稀可辨,但田中的作物卻只有竹子了。 續行新光路二段74巷,這是路旁的葫蘆竹,幾乎看不出葫蘆狀了,「因為缺少照顧」阿拉丁說
又找到另外一叢,如何?有點葫蘆的樣子了。 當你騎到這裡時,記得放慢腳步,下來觀賞一下。 阿拉丁先帶我到他們家耕作地,他昔日鑿石築塔的地方。這是水槽,這水槽上的石塊是阿拉丁與其父親一塊一塊鑿出來,再一塊一塊疊起來的。「為何需要這麼大的水槽?」「因為養了幾十頭豬啊!」 這長長的豬槽也是阿拉丁從一塊巨石慢慢鑿出來的(豬槽是用來放飼料餵豬的) 舊時的火爐,阿拉丁說我要可以搬走,幸好當天我還很清醒!:)
不然可能已被女王趕出家門,在公園靠這火爐取暖了! 這是豬圈,一共有蓋了十三座,阿拉丁都親自參與。有多少人少年時期的勞作可以留存到中年?阿拉丁何其有幸啊!少年時期的作品可以千古傳世。 就是這裡,這就是阿拉丁當年鑿石的地方。可以想像以前阿拉丁是多辛苦,要從這巨石上一大片一大片鑿下石塊,難怪他現在有如此強壯的體格。 巨石上還留著當年的鑿痕,「鑿石要先觀察石頭紋路的走向,順著紋路的斷面,在四周每隔一段距離開鑿下去,直到整片裂開。裂開後的一大片石板還是太重了,要再鑿成可以搬運的石磚大小才可利用。」 回到新光路二段74巷,這是一般登山健行者認知的猴山坑古道路口,左方是一座土地公廟,樹上也綁了許多登山布條。 前段是輕鬆的off-road路段 不久就見到一處遺跡,這一面牆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緊接著是一棟完整的古厝,阿拉丁舊家就在這條古道上,這是他們以前的鄰居。阿拉丁的父親告訴我們,這種下方石塊、上方土塊的建築都是日治初期建的,因為日治中期後新建材取得容易,很少人再用石材了,所以古道上這類古厝都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了。 扛車了 享受的路段 從路面的基石可以判定猴山坑古道在日治時期應該是保甲路,但因缺少維護,路面侵蝕崩陷嚴重。 再往前走,可以看到第二座百年的古厝 阿拉丁停下來了,一定有東西要告訴我 從這段路面可以推斷日治時的保甲路路面應該很平整,以便馬匹及機具快速移動。 又是一段享受的Off-road路段 阿拉丁記得小時候古道是在橋的右側,當時他想不通為何橋要建在路的內側。 經過二、三十年的侵蝕,目前有一側的橋墩已經露出來了,古道也漸漸往內側發展,真的佩服前人的智慧,如果橋建在當初的古道路徑上,現在應該已經掉落在溪谷中了。 這張照片也可看出路徑的變動痕跡 古道的出口是祥光寺,正好遇到法會結束,準備午餐,古道一路幽靜,一時不能適應這裡的人生鼎沸,信眾更覺奇怪,為何有兩位奇怪裝扮的男子從樹林中牽著單車出來。頻頻點頭,牽著單車從桌間穿越重重的信徒。 到了另一端,竟然遇到阿拉丁的父親、還有阿拉丁以前的同學。阿拉丁的父親扛了好幾箱的壽桃來結緣,當場塞給我兩個大壽桃,要我們留下來午餐。 阿拉丁告訴我,祥光寺的佛像其實是一塊大石塊,這大石塊是附近農田挖出來的,挖出來時就有佛像的形狀,安奉初期未經任何雕琢,後來才對臉部做一些細部的雕飾。 祥光寺的視野廣闊,不止木柵地區盡入眼底,新店的獅仔頭山、土城承天禪寺一帶的天上山系、樹林的石灰坑山、林口台地等也都歷歷在目。這麼大的景當然要來張環場大圖。 從祥光寺出來,穿過一片墓區,接上萬壽路61巷,往上騎一小段,就會看到貓纜出問題的塔柱。阿拉丁真是在地人,知道這裡有條便道可以通到萬壽路上,這樣就不必繞著彎曲的61巷下去,再接萬壽路主線上來。後來阿拉丁告訴我,這便道其實就是猴山坑古道的一部份。 便道前這顆樹的樹形真是優美,很自然的就舉起相機。 萬壽路往上到底,再度接上新光路二段74巷往右,朝稜線上騎,越過稜線前,左方有條路沿著稜線直上,先取左路上去,直騎到路的盡頭,這裡也是炮子崙步道的終點,有一座展望台,可以眺望整個台北盆地。 當然也要來一張環場接圖(請按我看大圖),這裡比祥光寺高,視野更寬更遠。近處是今早沿途的公館後、無名小湖、猴山坑等,遠處從右到左的大目標有大屯山、觀音山、林口台地、樹林石灰坑山、新店獅仔頭山等,細看還可以辨識出淡水出海口的海面,石灰坑山左後方的龍潭台地。 往回騎,左邊有一座古厝 回到新光路二段74巷,越過稜線往下,不久就可以見到猴山岳了。 過了猴山岳登山口,就快到新光路二段74巷的巷底了。直去是死路,注意右側有步道可以到指南宮,進入步道,扛過一段施工路段,騎到盡頭,路坍了。 走山,前方整遍地滑落了 牽車從旁走過,再扛車走了一段陡下的階梯來到指南宮。阿拉丁要帶我看看指南宮旁的孔子廟,可惜孔子廟正在大裝修,老東西都拆掉了,阿拉丁直嘆「怎麼可以這樣」。 沿著指南路騎到草楠,為我們今日的古道探騎路段畫下句點,昔日的猴山坑古道從草楠可以再走到格頭,期待以後有機會再探探。 接下來是運動與休閒旅行路線,沿著指南路騎到貓空,這裡是眺望來時路的好地方。指南路沿著山谷上來,稜線上凹陷的地方是新光路二段74巷越過稜線處。
凹陷處右邊就是猴山岳 繼續往前騎到樟湖,阿拉丁拉我進去一家茶館補充茶水,這家茶館叫「龍門客棧」 為何專挑這一家呢,原來騎單車免費送冰茶,阿拉丁真是熟門熟路啊! 進去後老闆娘馬上放下手邊的工作,為我們現泡冰茶,灌滿一罐水壺才出來,老闆娘真是佛心啊!一定要大力地推一下!請大家有機會多光顧樟湖的「龍門客棧」。 沿指南路三段34巷來到張迺妙茶師紀念館,從紀念館旁有階梯步道可以爬到稜線上的鵝角格山步道,階梯旁另有可行四驅車的陡峭山路,我們從山路上去稜線 上到稜線,這裡有步道可以通道新店的銀河洞,也可到優人神鼓及待老坑山。 我們順著稜線往優人神鼓的方向騎,這條稜線是新店與文山區的界線,我們一下子在木柵,一下子又進入新店。 最後下到玉山路,左轉,來到一座廟前,走廟旁的小路繼續沿著稜線往上衝 續行稜線,往濕水仔的方向還有另一高點,高點前是一段陡上的階梯路段,半扛半推的,終於上到高點,再扛下去一段就接到新店的長春路了。 沿著長春路往下,過了長春路191巷後,住意右方有一道鐵門,從鐵門進入就是高麗坑山的步道系統。察看Google 地球或者Taiwan Topo可以發現,高麗坑山的步道系統四通八達、也錯綜複雜。我們沿著主要的幹道往北騎,經過一塊鞍部,最後上到北端稜線上,稜線上可以一覽台北盆地。 陽光的角度已經很低了,照顧不到山坡上的這片茫草,觀察這山坡的走向,早晨的陽光剛好可以灑在這片茫草上,那應該是一片金黃蒼茫吧! 往右,循著稜線向下滑行 經過兩個髮夾彎,沿途路徑筆直,兩旁也種滿了樹,正在奇怪這裡為何開了這樣的路。阿拉丁解釋說,原來這裡要開發成住宅區,路也鋪了,樹也種了,後來因為某種原因暫停開發,才會留下這筆直的路與路樹。順著路直下,最後可以接到老泉街與寶橋路。 感謝阿拉丁帶我騎了一趟這麼有深度、有「高度」的路線,扛車扛得好爽啊! 地圖、路線、軌跡及拍照地點(地圖左上角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坡度分析圖 Facebook 留言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