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最熟悉的金山單車道應該是北觀處興建的臨海自行車道,從東南端的國聖埔海灘開始,沿途經過頂寮、水尾濕地、員潭溪景觀橋、獅頭山公園、磺港漁村、金山活動中心、社寮、海尾,一直到西北端的中角海灘,沿途有海岸景觀、濕地生態、及漁村風情。踩踏在木棧道上,悠遊久遠的村落,欣賞現代的衝浪,慢慢的體驗金山的蛻變。 想要更深度瞭解金山,還有兩條路線不可錯過: 就從東南端開始騎吧,這是頂社海灘,竹圍籬的防風牆是本地的特色。 沿著自行車道進入頂寮社區,從社區原來的道路畫出自行車的專用道,因為社區內本來就沒什麼車輛,這樣的劃分對區隔車流的效果並不大,但專用道的標示讓車友清楚地知道路徑而不會迷路。 低垂的雲層、陰冷的海風、滿地的落葉,秋日的早晨,我駐足在頂寮社區中的小公園。 老伯看我在拍照,不好意思走進來,我招手跟他說「沒關係」,他才坐了下來。 他就住在旁邊,在此已經住了好幾代了。 「這些漂流木是撿來當柴火的」,好高級喔!(我很喜歡燒木材的味道,尤其是松枝及相思樹葉燃燒後的香氣) 「以前抓魚只要在海邊牽罟就可以了,後來要用舢舨,現在連漁船抓的魚都少了!」 「只剩下兒子在抓魚,孫子不做這一途,都到台北去了...」 出了頂寮,沿著防風林旁而行 路面變成水泥鋪面,沿著車道進入林內。又到了候鳥的季節,北海岸是候鳥跨海飛行後停下來休息覓食的第一站,可以看到許多候鳥在這林子裡活動。 出了林子就進入水尾濕地,這裡可是高級的木棧道喔!可惜的是,這濕地看來有點陸化的傾向。 清冷的早晨,「加投路」旁的小白花,好相配的氛圍,規劃者真是高竿! 過了萬金橋,右轉往水尾漁港。先看到的是員潭溪出海口前的河灣,溪水清澈,肉眼就可見許多魚群,許多白鷺鷥在此覓食,天空不時有大冠鷲盤旋俯衝,可見這裡有完整的生態系。 員潭溪景觀橋 溪畔就是水尾聚落,典型的漁村風情,居民多靠漁業為生吧。 就如頂寮的老伯說的,年輕人都不做了....
還是有人留下來,與大海搏鬥之餘,還不忘向平淡的生活開開玩笑 寂寥的水尾漁港 水尾漁港內有一棟日據時代仿西洋建築手法的巴洛克式建築,據說是前省議員的別墅,雖然已淹沒在漫草及樹叢中,但沈穩的灰黑交錯牆面、精緻而霸氣的陽台、繁複的樑柱與拱柱,仍然吸引眾人的目光,它突兀的存在默默地見證著水尾往日的繁華。 下一站是金山遊客中心,這裡不僅可以休息、補充飲水,還提供許多旅遊的折頁,志工更是熱心的沒話說。與志工聊聊感興趣的旅行話題,可能還會得到許多折頁上沒有的建議。 接著上獅頭山公園,公園中的稜線路段可以看到磺港漁港的全貌。 公園頂端,金山最著名的景點 - 燭台雙嶼。 俗稱「龍爪花」或「忽地笑」的「金花石蒜」,曾經是北海岸常見的野花,因為花型美,被大量採摘外銷日本,幾乎滅絕,現在公園內特別闢了一區來復育,金花石蒜美麗的龍爪又在金山飄揚了。
金山峽 下山到磺港,路上行舟? 磺港漁港 這裡繫過多少人的希望!
折頁中說這裡有僅剩的三艘火誘網船,但遍尋漁港不著,舉目所見都是裝置集魚燈的漁船了。 外籍船工正協助雇主搬運販售的魚貨,買主應該來自附近的海產餐廳,來到漁船邊買賣的應該都是熟客,而且都是批售的。如果你是4+2來,家人或朋友眾多,可以考慮帶一箱回去喔。 回到自行車道,從救國團金山活動中心的舊露營區上經過,中壯年的車友對此地應該有許多的回憶吧。 過了社寮,右轉,準備進入台二線,在引道上有四十號橋跨越磺溪。 注意往橋下觀察,溪畔的蘆叢中有許多夜鷺喔!沒錯,這裡是夜鷺的天堂, 「看清楚了嗎?」夜鷺A說,「你可以再靠近一點」夜鷺B說 為何這裡會成為夜鷺天堂呢?為何大白天而俗稱「暗光鳥」的夜鷺會在此出沒?據說磺溪上游的市場會將一些家禽及海產的碎肉丟到溪流中,所以吸引大批夜鷺來覓食,但為何都是夜鷺而沒有別種鳥類呢?請知道的原因的車友指點一下了。 轉入海尾賞鳥區,許多白鷺鷥在此活動,也可見到蒼鷺及小型鳥類的芳蹤。 再度進入海濱的自行車專用道,一開始是水泥路面,有些路段已經被沙子淹沒,這裡的風勢非常強勁,所以才適合衝浪。 接上木棧道 看到中角海灘了,要到達柏油路前,必須先推車經過一片沙灘。 沙灘上的漂流木堆成一座小山,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巨大! 中角海灘旁的地中海式田園休閒咖啡,這裡是臨海線的終點了。 在台2線上迴轉往金山方向,下一個目的地是古蹟線的芑豐居。芑豐居的地址是金山鄉清泉村清水路21巷3號,清水路就是台二線,21巷很像一條田間小路,請對照軌跡及地圖來定位。如果不善於找路,也可走三界壇路再問當地人進來。 如果走21巷進來,沿途可以見到金山三寶中的芋頭、及茭白筍。 芑豐居是金山最華麗、保存最完整的閩南式古厝,古厝是李氏家族所有,其先祖李佈於一八○二年由漳州渡海來台,白手起家,經過幾年勤勞努力,於一八一○年建造「芑豐居」。後來李佈返鄉將妻小帶來台灣定居,父子同心協力,興家創業,墾殖經營,漸漸成為金包里、基隆、三貂、石碇等地的大地主,富甲一方。 芑豐居坐北朝南,是一進二護龍的三合院建築,屋前的半月池以及後方的果園,經歷了兩百年仍然完整的保留下來,充分的表現出古厝的風水安排。 正廳屋脊翹起指向天空的捲曲燕尾,明白顯示李家主人在封建時代是官宦人家。屋脊上的其他裝飾也很考究,雙魚搶珠及藻類圖騰都是遵循水生動植物防火的傳統建築原則。
護龍上的山牆馬背 遠觀風水 在芑豐居旁邊還有一座古厝,正廳匾額也是「芑豐居」。依據李氏後代的記載,這是後來因為子孫眾多而興建的「新厝」,這「新厝」也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了。 新厝雖不若祖厝華麗,但更平易近人。
哇!在芑豐居前看到這很久未見的畫面,年輕的車友可知道她在做什麼嗎?(會不會大家都說不知道來表示自己年輕啊!) 走三界壇路到「六三社區活動中心」,會看到兩個具大的石輪,猜猜看那是什麼用途? 很少人知道金山曾經興建軍用機場吧!金山在日治時期原為基隆郡轄「金雞貂石」四大堡之一的「金包里堡」,由於大屯山脈的阻隔,先民須經由崎嶇的「魚路古道」進出台北盆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戰事緊繃,於昭和十八年(公元一九四三年)籌設金包里海濱軍用暫時機場,基地涵蓋清泉、三界、六股、重光等村落,綿延達兩公里,涵蓋面積約百餘甲。當時除徵調百姓做「公工」外,也動員學子參與興建,但經過兩架「0式」戰機試降失敗後停工棄置,原徵用土地最終也歸還原主。 今日三界村一帶已經完全看不出機場遺跡,此一歷史事件也漸被淡忘。2003年有農夫以怪手整地,發現三個直徑約一公尺、重約三噸的大石輪,再度勾起金山人的回憶,透過「大石輪」文物,這段歷史被清楚的保存下來。 正在好奇發現的三個石輪為何只剩兩個在現場?再往聖德宮的方向騎,發現聖德宮停車場的對面有另一個石輪。石輪已經裝上輪軸及牽引機構,可能是拿來辦活動供民眾體驗當年整地的艱辛。(據說,當年是利用人力,幾十個人一組來拉動大石輪,將這一大片農地輾平) 三界村送走了機場,喚來了美人腿(茭白筍)及紅心甘藷。 古蹟線的最後一個目標是金包里老街,那當然要留到最後壓軸。接下來要走田園溪流線了,回到三界橋,順著一條磺溪的支流往上游走,車輛很少,空氣清新,兩側都是青翠的田園,又有潺潺的溪流聲相伴,真是一級棒的單車路線。 前面不就是金山人口中的「美人山」嗎?這是大屯火山群中的竹子山亞群,每年秋冬季節,因為東北季風的影響,總是雲霧圍繞,偶爾才露臉的,真是有幸啊!得見美人欲語還休的古典韻味。 六股、重光這一帶是花卉栽培區,但是我來的時機不對,目前正好是換耕的時候。 這是金山鄉戶外生活發展協會所立的單車路線標示牌,田野中有許多小路是地圖上沒有標示的,如果迷路了,找到這個標示就可安心一些。 轉到磺溪主流旁的單車路,這段磺溪的溪石已被染成黃色,但這還不是最美的河段喔! 繼續往上游騎,很快就來到清水溪生態休閒園區 。這園區是當地社區營造所開發的,可以戲水、烤肉、露營。看門口告示,要收清潔維護費,但卻無人收費,看來平日應該是無人管理。 出園區右轉是磺溪主流,這段流域的溪瀑真是絕色!這可是私人景點喔,千萬不要告訴太多人.... :> 沿著磺溪旁的田間小路回到金包里老街,飽餐一頓後可要細細玩味一下老街的歷史。 金包里溪流經老街的中間,稍資深的車友應該記得老街中間的這條小溪流。當地人以溪流為界,將老街分為兩邊,西北邊到金山國小稱為「頂街」,東南邊到慈護宮稱為「下街」。 目前靠老街的這段溪流已經加蓋變為商場了 連接「頂街」與「下街」的是金聲橋,目前鋪設人行路面,已經不易辨識了。 金聲橋旁,靠近頂街方向保安宮的牆面上,可以找到金聲橋捐銀紀念碑,碑上刻的是當年捐銀造橋的記錄。 退到橋上,抬頭看看這位在二樓的土地公廟保安宮,這可能是全台灣唯一的一座不在地面上的土地公廟 廟中還保存著早年的香爐及土地公神像,土地公現在坐在二樓微笑著看顧下方的子民。 在下街這一端,金包里街26號是「博愛中藥舖」,這是老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中藥舖也是百年老店了。 老藥櫃及清末燒製的藥罐,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場景! 博愛中藥舖旁有泰豐米店,老木板門旁依然可見百年來盛米的木格子。 上次騎真武寶殿後一直惦記著要購買當地農民種的農產品,這次終於能夠如願了。看著農夫們憨厚的笑容,這些農產品彷彿變得更美味了。 地圖、路線、軌跡及拍照地點(地圖左上角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坡度分析圖 Facebook 留言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