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事物被默默地植入腦內深處是自己也不自覺的。孩童時期的青澀印記,因為急於長大,有意無意的被放到記憶倉庫的最底層去,慢慢的顯意識就忘了它的存在。 單車旅行是與自己相處的旅行,看見的景物有時會反應心裡的現象,有時景物又具有如夢境的魔力,不經意的去翻動倉庫底層久久未見陽光的記憶。 這是一趟具有魔力的旅程,他可能會翻攪個人記憶的深處,也會觸及我們集體記憶中較陰暗的那一塊。 東北季風籠罩,連續一星期陰雨的讓人只想逃離。終於盼到降雨機率稍小的時候,往南衝吧! 危險注意!什麼?大漢溪畔恐龍出沒? 山佳舊名「山仔腳」,因為緊鄰龜崙嶺山麓而得名,光復後改稱「山佳」。山佳火車站1901年開始營運,原來稱為「山子腳驛」,民國五十一年才改名為「山佳車站」。 現在台北至桃園間的鐵路路線並不是清朝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建的鐵道,劉銘傳的路線是從台北跨越淡水河,經新莊到桃園,途中行經龜崙嶺山區,坡度大、彎道多,所以行車速度緩慢。日治時期日本人修改路線,由艋舺跨越新店溪,經板橋、樹林、鶯歌到桃園,山佳車站就是此路線所設立的新車站。 山佳火車站應該是台北、新竹間僅存的日式車站了,車站內的天花板、窗戶、磁磚、地板的氣孔、售票口、屋頂的屋瓦等都還保持著三○年代的風貌。 黑色屋瓦,類似梯行的「切角頂」作法,屋脊兩端各立有兩個鴟吻(又稱「吻獸」),這是古建築中用來厭鎮火災的裝飾。從這裡可以遙想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之深,而這影響繞了一圈後竟又來到台灣! 磨石地板、洗石子廊柱、木造屋簷,小站的舊式情調勾起記憶底層澀澀的綠光。 放晴了,離開山佳車站。第二個目的地是石灰坑山。走114縣道往南,遇到民和巷(當地已改稱民和街)右轉上山。 文明的噪音很快的被拋在身後,迎接我們的是紅磚、綠樹、鳥囀、蟲鳴,久違的藍天白雲啊,單車旅行讓人容易體驗這種簡單的幸福。 寧願在陽光用汗水來換陡坡,也不要困在城內因雨而發霉!
山路中遇到的都是老者,看到田間一位工作中的阿嬤,不由自主的停下來觀察她,細看才知道她在噴農藥,心頭不禁糾結在一起。 民和巷往山上銜接的是「農北樹003」的產業道路,這條產業道路寬闊平整,沿路綠樹成林,常常都能騎在綠蔭之下。 不必遠赴深山,這麼壯觀有靈性的巨木就在樹林的石灰坑山。 爬升到開闊處,可以望見大漢溪及對岸的柑園、土城一帶。 再騎到一處視野寬闊的鞍部,可以望見我們要去的瞭望點。 一路往上有許多叉路,請注意路面上的標示,看到「往老榕樹」的標示時就要左轉進去。 就是這裡了,瞭望台上景色絕佳,站上去馬上擁有遼闊的270度視野。往東邊看是大漢溪沿岸,由南到北有鳶山堰、三峽、鶯歌、樹林、土城、甚至遠到板橋及台北市,往西南方可看到八德、桃園、甚至中壢。 這是往南邊望的環場接圖(按我看大圖) 這裡還有往鶯歌的步道 想要測試可以看到多遠,往西南方眺望,可以看到位於中壢郊區台地上的中央大學(在圖中央)。 什麼?看不到,眼力不好。沒關係,我把照片對比加強,格放中間那部分,有圖有真相了! 往北,很容易的就找到台北市的新光大樓(中央山頭左側) 稍往右邊搜尋,bingo! 看到若隱若現的101大樓(中間偏右)。 加強兩張照片對比,新光大樓及101大樓部分格放如下: 瞭望台旁的巨石,巨石後方就是兩百年的老榕樹 老榕樹正好位於樹林、鶯歌、龜山交接處,是三鄉鎮市之寶。 老榕樹樹形優美,枝幹交纏擴展 背陽處的青苔,搭配向陽處的金黃樹幹,更加突顯老榕樹的粗獷! 一路下山往鶯歌陶瓷博物館,在原來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鶯歌端旁,隔著排水溝對面的停車場進去就是鶯歌到大溪的自行車道,這條路線叫「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 剛剛才在石灰坑山遠眺的鳶山堰,現在就在車前,單車縮短了距離,擴展了我們的視野。 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並非全程都是自行車專用道,其中會經過一些產業道路及農路。 農路旁的農作就是這條自行車道的特色,不愧「綠野景觀」之名。 與三坑類似,大鶯路這一帶也是韭菜專業區。九月到十月,剛好是韭菜花開的時節。秋天漫步在韭菜花田間是一種奢侈的浪漫,有一種品茗後的淡淡幸福感,不要錯過了。 車道旁充滿生命力的水渠 望向大漢溪對岸,有點熟悉的廟宇,那是位於娘子坑農路上的鎮福宮。今年初,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尚未完工,我是走娘子坑農路沿著大漢溪右岸到大溪接三坑自行車道。 這是年初從鎮福宮往大鶯路這一帶望過來的景色
真的很欽佩老祖先的藝術涵養,紅磚與綠野真是絕配啊,只是看到老房子的凋零,還是有點感傷。
遠遠就聞到濃濃的蔥香,竟然在水渠中發現如此多的青蔥! 再次進入專用道,途中有一個造型優美的休息站 騎到這裡,大溪市區就快到了,過橋後我們會先經過一個原住民部落。 「撒烏瓦知部落」,和「三鶯部落」一樣,他們都是居住在大漢溪河床上的原住民。位於武嶺橋下的撒烏瓦知部落,是一個已存在約30年的阿美族部落,原來部落位於目前的自行車道上,自行車道修建時招強制拆除,目前在原址的上方重建。 部落的長老二、三十年前來到都市打工,慢慢的在此處聚集,自耕自食。原住民朋友進入都市後是很難延續傳統的,看到這樣一個可以在都市中實踐部落生活、延續文化傳統的例子,實在應該為他們慶幸。目前衝突與抗爭暫告一個段落,有興趣的車友可以google一下始末,但願人道、文化、與法律都找到最佳的方式解決此問題。 我們已經習慣於便利商店、大賣場、百貨公司、電影院、餐廳、手機、電腦、汽車、電視等現代的物質生活,為了各種想要卻不一定需要的商品,我們更努力的工作,以為得到了這商品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好更快樂,來這裡細細的觀察,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 有點沈痛的通過部落,前面就是大溪的新地標「大溪橋」 進入大溪中正公園午餐,大溪中正公園建於日治時期,原來是是大溪老聚落的荒地,大溪當時是日本政府「理番」的重要據地,可說是一個示範城鎮,基於標準都市都必須要有一個完善的公園,於是將此整建成為『大溪公園』。大溪人巧妙的將公園建為台灣形狀,原來還有相撲場及神社,光復後廢除,目前公園內仍可見部分神社遺跡。 避開老街熙攘的人潮,尋找大溪寂靜的原味 回程,在鳶山堰前,轉入車道旁的一個村莊。這村莊好靜,除了狗吠聲外,幾乎只有風聲,加上全部都是舊式的建築,不禁讓人進入宮崎駿動畫「神影少女」的情節,不禁汗毛直立。 每戶都是紅磚黑瓦的建築,原來以為這是一個眷村,但又與傳統眷村有些不同:每戶面積都很大,除了主建物外幾乎都有一個大庭園,格局也都有差異。 回來後查資料,這裡是中庄新村,是石門水庫建設時的淹沒區移民村落之一。當初許多移民村落現在都已沒落,但中庄新村的居民還是把環境整理得很乾靜,家家花木扶疏,全村大部份都還是維持著紅磚黑瓦的平房建築,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村落。 經過這裡,不要匆匆騎過去,關掉mp3,靜靜的彎進來,用心慢慢的體會這裡的氛圍。 回來一個多星期了,一直提不起勁來寫這篇遊記。想到撒烏瓦知部落,心裡總有股淡淡的愁,媒體每天吵著老梗的政治舊聞,卻很少見到人道關懷的報導,有多少人注意到撒烏瓦知部落的事件呢? 最近我想通了,這條自行車道正好可以幫助車友注意到這個部落,增加對原住民的瞭解,進一步思考人道與法律、文化傳承、文明發展、及人與土地的關係。 地圖、路線、軌跡及拍照地點(地圖左上角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石灰坑山 坡度分析圖 Facebook 留言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