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在歷史軌跡上的鳳山自行車道
鳳山溪自行車道-環城自行車道
20090721

距離 15km
均速 14
騎乘時間 1:10
留言與討論

  

鳳山是一個很古老的地名,鳳山設縣,溯自康熙二十二年,當時縣治設於興隆舊城(今左營),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因林爽文之變,位於現今高雄市左營的鳳山縣舊城被攻陷,縣署被焚,平亂後即將縣治移至現今的高雄縣鳳山(縣署設於今曹公國小),稱為鳳山縣新城,也是臺灣既存古城中,沿用舊地名最久的城市之一。

鳳山市自行車道有兩線,一線是沿著鳳山溪兩岸的鳳山溪自行車道,另一線是沿著曹公圳及護城河而建的環城自行車道。

鳳山溪發源於鳥松鄉,流經鳳山市至高雄市出海,全長約13公里,11公里在高雄縣境,其餘在高雄市內。鳳山設縣後,大批福建移民渡海而來,移民在高雄登陸後,就循鳳山溪到達鳳山縣城。

我從博愛路切入鳳山溪傍,這是目前鳳山溪自行車道的北側起點,大約兩百公尺,就來到曹公圳與鳳山溪的交會口,這裡也是兩線自行車道的交會點。

沿著鳳山溪繼續南下,馬上就到了「鳳山之心」的『大東文化藝術園區』

夏天,只要有樹與水,暑氣就消了一半了。

鳳山的自行車道可說是三步一小吃,五步一古蹟,外地來的車友,可以看看市公所的大型看板,尋早自己喜歡的口味。

這是過了光遠路後的自行車道,好像是最早完成的路段,與其他地方早期的自行車道一樣,因為缺乏自行車經驗,路面是鋪磁磚的,下雨天可真的要小心!

市公所立了十二星座鐵雕作品,要把鳳山溪變成浪漫的鳳山銀河,有機會的話,可以晚上騎來體驗一下。

再往前就是東便門,鳳山新城於嘉慶9年(西元1804年)興建6座城門,大東門稱為朝陽門;小東門稱為同儀門,又稱東便門;西門稱為景華門;南門稱為安化門;北門稱為平朔門。記得小學時還與同學在北門玩,但隨著都市發展,東便門是目前碩果僅存的了。


東便門旁的三民路44巷又稱打鐵街,是以前進出城門的主要街道。推想百年前大陸先民乘坐小帆船到鳳山新城,上岸後應該會經過此處,許多唐山師傅帶著笨重的工具而來,為了省去搬運的麻煩,就在此處落地生根開業,打鐵、木工、彈棉被、簑衣等行業都在此發展起來,目前僅存打鐵業,而木工業則衍生出家具街。


同治3年(西元1864年),東便門外興建一座石橋東福橋,是鳳山城內通往屏東的必經之地。橋墩為長六角形的船首狀造形,兩端都呈船首狀,可以減少河水阻力。 民國九十五年,東福橋被潭美颱風沖毀,重建時將古橋墩撈起立於中山路旁的鳳山溪畔。

二級古蹟鳳山龍山寺就位於中山路上,離舊橋墩很近,如果時間允許,不要錯過了。

過了中山路,就是另一個古蹟,訓風砲台。鳳山新城原有六座砲台,基於戰略上的考量,砲台都設在城牆轉角處,東北及西南角各有一座,東南角與西北角各有兩座。 現存的三座砲台中,訓風砲台位於中山路龍山寺右側巷內,為鳳山新城的東南角,呈圓弧形的牆身朝向東方,臨鳳山溪與城壕匯流處,是鎮守鳳山溪往前鎮出海口的要衝。

過了光華橋,路面平整,綠化的行道樹及植披,騎來格外舒服!

到了國泰路,無法通過,只能從最近的紅綠燈繞過去,相信這是為了安全的考量,但應該做好配套措施,如繞道指示、路面高地落差的銜接、標線等。

過了凱旋路、油管路就是中正預校,這一段有一座高架過鳳山溪的水圳喔,不知他的功用是什麼?知道的網友請回覆一下了。

這是鳳山溪右岸中崙路一帶的自行車道,這段過後工程還在進行。

中崙景觀橋,對面就是預校的圍牆了,從這裡轉向左岸

左岸是紅磚鋪面,往南到了保生路就是目前鳳山溪自行車道南側的終點。

往回,左岸靠近預校這段的牆邊有許多大榕樹,光影交錯在木棧道上,我覺得這是鳳山溪自行車道最美麗的一段。

返回曹公圳匯入鳳山溪的地方,沿著曹公圳往西

經武路橋下設有親水區

靠近火車站的這一段是河畔休息區

曹公圳的整治非常成功,一路上有許多人垂釣,對此地不熟的朋友絕對無法想像,幾年前這裡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溝,經過時一定要掩鼻快跑通過呀!

沿著中華街旁的自行車道來到平成砲台,這是前文提到僅存三座砲台中的第二座。

過了高捷鳳山站,沿著復興街走,可以看到經過復原的護城河

護城河邊就是僅存三座砲台中的第三座澄瀾砲台了

以這裡為終點是最好的安排,許多有名的小吃都很近,挑幾家來犒賞自己吧!

地圖、路線、軌跡及拍照地點地圖左上角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路線圖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Facebook 留言板
[回首頁]         [ 留言與討論]